创新类·点化之神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依据】秦观《满庭芳》“山抹”,清贺贻孙: 余谓此语在隋炀帝诗中,只属平常,入少游词,特为妙绝。……又 “寒鸦”、“流水”,炀帝以五言划为两景,少游词用长短句错落,与 “斜阳外”三景合为一景,遂如一幅佳图。此乃点化之神,必如此乃可用右语耳。(《诗筏》)
【词例】
满 庭 芳
秦 观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樽。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倖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楼望断,灯火已黄昏。
【解析】文学创作要不断地推陈出新,才会富有生命力。点化,就是要在前人作品的基础上,加以变化,使之丰富,创作出富有新意,别具一格的作品来。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秦观的这首 《满庭芳》,是一首写别情的词。作于元丰二年他到越州省亲之后,离越返家之时。词的开头三句,描绘了别地的景色: 远山淡云,衰草一片,远处的谯楼传来断断续续的画角声,为下面的别离之情烘托出一种凄凉萧索的气氛。这时行人的情侣赶来江边饯行,对酒伤情,共同回忆起“蓬莱旧事”,可如今,已是“空回首,烟霭纷纷。”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足以使人感伤,但词人并不罢休,又紧写三句:“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这凄清的景色和人离别时的感伤情绪融成一片,很好地衬托出离人因离别千言万语无从说起的迷茫心绪。故此晁补之称赞这三句是“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但是,正如一些评论家指出的那样,这三句诗并非秦观独创,而是借用了隋炀帝“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句。
那么,同样的诗句用在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显露出不同的效果呢?这关键就在于词人的点化之功。众所周知,自然界的景物是具体的,实在的,本身不具有任何意义。因此,如果只是把它当作照相一般地写在艺术作品中,那就是死板的、单调的。我们若单看隋炀帝那两句诗便是如此。然而,一旦艺术家把他的情思寄托在里面,它就活了,丰富了,有了生气,它的意义也就变得无穷无尽了。词人引用这三句诗,好就好在它与全篇描写的内容水乳交融般地结合在一起,那西下的夕阳,无声的流水,归巢的寒鸦,荒寂的孤村,无不衬托出人的满腹离愁,再伴以离别时的感伤和对情人的依恋,构成了自身完整的意境,渗透着词人的无限身世之感。秦观的确善于把自然界实的景物,通过艺术描写化为虚的情思。他借用炀帝的两句诗,丰富了他所创造的意境。当然,炀帝的诗被秦观袭用入词后之所以比原诗更为精妙,还有个原因,就是词比起诗来更适宜于表达婉转曲折的感情,一些看似平平的诗句,一旦引入词中效果却极为显著。这方面的例子屡见不鲜。秦观这首词是这样,晏殊的 《浣溪沙》 也是这样。“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同样见于他的一首七律《示张寺丞王校勘》 中,但诗几乎不为人所知,而词却脍炙人口。由此说来,秦观是深知个中三味的。所以,不仅贺贻孙感叹“特为妙绝”,王世贞在 《艺苑巵言》 中也称它“入词尤是当家”。
人们常以诗中有画做为评价诗歌优劣的一个标准。其实光有画还不够,还要讲求画面的完整性,这点贺贻孙的见解十分高明。据杨慎 《升庵诗话》 记载,隋炀帝 《野望》诗为“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不仅如贺贻孙所说,把“寒鸦”“流水”用五言划为两景,而且就是后一句“斜阳”和前两句也是隔断的,三句三景,如散金碎玉,无法形成浑然一体的画面。而秦观入词时,将“斜阳外”三字置于“寒鸦”、“流水”两句之前,让“寒鸦”、“流水”和 “孤村”都处在 “斜阳”的照射之下,无形中让人物也置身于这个夕阳西下,鸟儿归巢、行人返家这个最易引起人思乡怀远,触发离情的时刻,既描绘了一幅典型的深秋荒郊离别图,又创造了一个空幻凄迷的艺术境界。由此可见,秦观并不是简单地袭用前人的诗句,而是有所创新,的确见出“点化之神”。
综上所述,可见 “点化”并非单纯地抄袭和模仿,而是一种创造。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长河中,许多作家都用过它。别的且不论,单是元代两个著名的散曲作家马致远和白朴都曾借鉴炀帝这两句诗,创作了一首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的 《秋思》 尤为出色,不但描写的景物多了,三句九景,而且在画面的完整性上,在色调冷暖、景物动静搭配上,在表现人物的情感上,比起秦观来也毫不逊色,因此被誉为“百代秋思之祖”。显然,点化手法一旦被作家正确地运用,还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