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鹿本生图
北朝·北魏
壁画重彩
纵九六厘米
横三八五厘米
见于敦煌莫高窟二五七窟
此图内容源自《佛说九色鹿经》。故事描绘善良美丽的九色鹿,从恒河中救起溺者调达,调达向九色鹿拜谢,并允诺不向任何人泄露九色鹿的行迹,否则周身长疮。当时,这个国家的王后夜梦一鹿毛呈九色,双角如银,次日即要求国王寻捕九色鹿,国王当即张榜重金悬赏。调达见榜遂背信告密,并引国王率众前去捕鹿。鹿正坦然酣睡,待醒已遭围捕。鹿见国王,毫无惧色,慷慨痛斥调达见利忘义的劣迹,王听后深为感动,放鹿归山;并下令全国禁止捕获九色鹿。此时调达满身生疮自食其果,王后也因此怨恨而亡。这个本生故事宣扬了佛教教义的一个普通义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九色鹿作为这幅壁画的主角,在画面上共出现了五次,这是一种“异时同图”的处理方法。即将不同时间、地点出现的人物(或动物),运用连续空间转换的方式统一在一件画幅中,以相对独立的片断互相贯串而形成整体。《九色鹿本生图》及洞窟中其他带情节性的故事画,大都用这种空间结构方式。
此画的整体布局采用了横向长幅,但情节的前后安排,不像一般手卷画由右到左,而是从左到右,是较别致的一种空间结构。其情节的分布,一端为鹿在河边散步、鹿救溺人、溺人拜恩;另一端为王后说梦、国王命捕、溺人告密、众人捕鹿等。画面的中央则为鹿向国王怒斥溺人,这是故事的主体情节,也是整个故事的高潮,能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为内含某种寓意的本生故事,此图围绕主题,构思匠心极见成功。如把九色鹿视为正义的化身,在国王面前慷慨陈词谴责溺人忘恩负义,表现得理直气壮。而把告密的溺者处理成一副奴婢相,国王则表现出“至高无上”的情态,侧身搁臂于王肩倾听告密的王后则是满脸的得意模样(仿佛有国王作靠山,目的终能达到)。此图还通过某些细节的不同用色,来表现人物的前后变化,亦颇见匠心巧思。如溺人背叛前用鲜艳的石绿披巾,而忘恩告密和满身生疮时则另用他色。
此图以土红色为底,是莫高窟早期壁画中常见的用色特点。画面以粗犷肆野、热情奔放为基调。九色鹿在土红底子上用白粉描绘,显得十分突出(除左端上角在河边散步的九色鹿用深色和白色相间)。在人物装饰方面,王戴宝冠,画面上所有人物均沿用了十六国以来肩披长巾、飘动飞扬的装饰处理,用石绿、蛤白、深赭等色相互衬托展示图象。手法朴素近似图案意味,有一种明快感,肌肤的颜色看来是明显的氧化变色。
画面以九色鹿和人物为主体,山峦、河海、建筑作背景,山峦在近处作一长条,用不同色相处理,形成装饰趣味,这种山峦平列横贯画面的表现方法,象征性地交待了主题开展的特定环境。可见那时山水形象的表现还处在“人大于山”的阶段,还只是附丽于经变或佛传故事及本生故事画中,这样的处理手法与历史上山水画独立以前画法的记载大致相符。
此图横幅,正值传统汉画在北魏时期的发展。在形象动态表现上,如奔马瘦劲的四肢、结构单纯简陋的车辆、带圆弧形的躯体和平面造型的人物形象等,朴素而不单调,粗犷而不鄙野,稚拙而有情趣,深沉而且浑厚,表现出整体艺术之“寓形寄意”的象征性和浓重的装饰味。这幅《九色鹿本生图》壁画,是敦煌壁画遗迹中,保存最完整、最富艺术感染力的一幅。
九色鹿本生图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