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江行旅图
现代·陆俨少作
纸本设色
纵六六.五厘米
横八三厘米
藏陆俨少艺术院
古人谓“意在笔先”,“胸有成竹”,这似乎是中国画创作的规律和准则。如清代郑绩讲:“作画须先立意,若先不能立意而遽然下笔,则胸无主宰,手心相错,断无足取。夫意者,笔之意也,先立其意而后落笔,所谓意在笔先也。”(《梦幻居画学简明·论意》)陆俨少作画常反其道而行之,白纸对青天,笔到意随,“画到哪里是那里”(陆俨少语),一部分画好,取其“势”,再引申出其他部分的“意”,以大“开合”生发出小“开合”,因势制宜,随机而定。陆俨少作画,强调气韵为上,表象次之,重在整体艺术的气格,笔情墨趣的韵致。所以陆俨少画画造型上不太求真,而重在意到,求用笔的虚灵、技法的拓新。他的山水画以“陆家云山”独擅胜场,结合变幻莫测的笔道,表现了大自然的灵秀神韵。
《峡江行旅图》,正是以上几个特点的形象体现。此图写层峦耸峙,山势雄伟,峡江险滩,回波激流,石壁层岩与水波激流相间,波涛激流中有舟楫逆流而上。没有画前的深思冥想,随着笔墨的挥洒,陆俨少行旅生活中的满腹情思,尽情地抒写在画稿上。这么一幅动人心魄的峡江之景,因陆俨少“笔到意随”的作画手法,主题的表达、空间的架构、黑白的搭配、形象的布置,均挥洒得如此脱略行迹而又完美动人。
陆俨少重视蒙养生活、拓展新技法。他的山水创作在深厚的传统基础上,曾独创勾云水、布墨块、留白、连点成线(面)和空勾山石、密树相衬等技法,从而丰富、发展了山水画的传统技法。《峡江行旅图》的画水法及云层留白等技法,即为其独具一格的贡献也。
此图俨少画水,用长线条写盘涡旋落水势,动荡起伏,波澜汹涌,水的精神贯气皆由笔端锋利活泼而出,丰富了传统中国画用线条画水的概括方法。这种长线条画法用细劲凝练的长线表示水势的动态结构,融现实性于装饰象征意味之中,用笔贯气协调,在多样中求统一。因江面整体较繁密,故陆俨少在线条中适当留白,疏密对比之中、笔蕴鸿蒙之外,益见水势潆洄曲折,聚散有致,空灵动荡,比之古人名家所创“活水”(苏东坡《书蒲永升画后》中倡“活水”之说),在“随心所欲不逾矩”方面,有自己的特点。
陆俨少这种画水法的创造,多得益于生活。抗战胜利后他乘木筏顺流东下,过瞿塘,下巫峡,望神女峰,至鬼门关,深切地感受了峡江复杂的水势。俨翁说:“经过各滩,因滩石结构不同,水势亦无相同者,真是千变万化,各尽其致,所以我说坐一次木筏,胜过坐轮船十次。由重庆到宜昌,走了一个多月,就如补上了一次大学课程,得益非浅。”(《陆俨少画集》江辛眉序文)他主张“不向旁人篱下过,自家风格自家知”。是幅峡江景色,历滩渡险,水势变化源于现实布局,是陆俨少木筏之旅中观察到的形象,也正是其“行旅”生活的写照。
峡江行旅图
此图的云层留白,笔线流畅,云水与山体结合尤为壮观。石壁浓淡交搭,凹处密集,大抵上都采用勾皴、渲染相结合的手法,求墨色浓郁明豁。山石勾廓简皴渐见疏略,以和主体水域形成对比照应关系。上端景物敞格至顶部,极为大胆简明,这样有利于集中反衬突出水势。右部勾云法和勾水法协调呼应,不求工巧而自多妙处,倍增了画面灵动的气势。
陆俨少作画,讲究用笔精到。认为画有神采,气韵生动,关键在笔墨上。是图用笔颇有特点:一、充分发挥笔尖、笔肚、笔根不同部位的性能来“收”、“放”笔墨。如树木、山石,舟楫等画面形象突出的部分,以及勾云水均用中锋凝练骨线,笔意收敛,而侧笔横拖皴擦又多以放纵的笔道,使收、放结合,形成节奏变化。二、俨翁对“笔著纸上,无过轻重、疾徐、偏正、曲直”(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有深刻体会。此图用笔提按自如,若不经意,这是由于俨翁擅于用笔,使笔接触纸面的方式大为拓展。他主观情思所熔铸的现实形象,以笔到意随的作画手法脱略形迹,图中画面虚实相映,物象显现着半抽象的意味,形和神、真和幻、情和景得到了和谐的统一。此图虽为画家八十二岁之作,但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中年“陆家云山”形成后的审美共性,为陆俨少艺术院珍藏的精品。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