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荷图》原图影印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秋荷图

近代·陈衡恪作

纸本水墨

纵九六.二厘米

横三二.八厘米

藏扬州博物馆

中国花鸟画写意一路发展至明、清间,先后出现了陈淳、徐渭、朱耷、李鱓、蒲华、吴昌硕等高手,画风遂渐由小写意嬗变为大写意;“荷花”作为画家笔下的爱物,也就成为大写意挥洒的理想题材。陈衡恪早年师从吴昌硕,而他自己又有文人的家学渊源,因此荷花成为他钟爱之物应在情理之中。只是他仅活了四十八岁,存世的荷花图甚为鲜见。笔者于1999年编《近代字画市场实用辞典》,曾见陈衡恪所画的一幅用笔极工的水墨荷花,他在题诗中有“嫣然摇动冷香飞”之句,我在评析中说那“亭亭玉立的荷花有一种端凝纯洁的风韵,似有幽香扑面而来”。而这次所见的《秋荷图》,则是一片秋荷衰败的景象。其题诗曰:“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怕听江头江水声。”上面提到的荷花图作于壬戌春,落款“衡恪”;而这幅《秋荷图》作于丙辰夏,落款“朽道人衡”。两相比较,明显可见作者具有敏感的诗人性情,而画荷正是他内心情感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宣泄。

这幅《秋荷图》,突破了真实的视角,采用的是自由摆布对象的手法。其荷梗以淡墨中锋直下,使之横歪竖倒乃至交错,中间莲蓬的茎甚而墨色干枯出现飞白,但笔力绝不孱弱,更以浓墨点在梗茎上,使秋荷显现虽经霜摧而仍生命力郁勃。那破败的残叶,则以淡墨横扫,墨色干湿互用,斑驳淋漓,复以浓墨约略勾茎,使其在破败之中仍蕴含有整体感。整个画面虽是笔迹纵横,但乱中有序,仍可见笔墨气韵之迂回流转。可能是叹息秋荷无花,画面会嫌散漫冷落太甚,作者又有意在画面中心左侧落款,并落两颗一大一小的红印。应该说,这两颗红印,便成了整幅画的点睛之处,使全图的笔墨韵味顿时出现了鲜亮之点。

陈衡恪这种随意挥洒、劲强生辣的画荷笔墨技法,显然也是得之于徐渭、吴昌硕的风格影响和他自我的心性体会。值得一提的是,陈衡恪与齐白石之间有着师友之谊,齐白石曾有“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之说,而齐白石恰恰亦擅长画凋谢的残荷。两人在画荷这一题材上,看来是互相切磋和互有影响的。

秋荷图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