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八胜图》原图影印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黄山八胜图

清·原济作

纸本浅设色

纵二○.四厘米

横二七.一厘米

藏日本住友博古馆

此八胜图计《山溪道上》、《黄山道上》、《白龙潭》、《莲花峰》、《山君岩》(又名《虎头岩》)、《汤池》、《炼丹台》、《文殊院》等八帧。其首有吴昌硕书:“清湘山水,听帆楼珍藏。”可知是清末广州收藏家潘正炜旧藏。

黄山是原济画得很多的题材之一,立轴、长卷、册页,各得胜状。《黄山八胜图》似乎是从更多幅数的黄山册页中分离出来的一部分,每页均有题咏,多为辛亥(1671)以前自作文。从第八帧“初上文殊院,观前海诸峰”等题记来看,应是初登或再登黄山的一段时期内所画。己酉(1669)登黄山,徽州知府曹冠五曾令其次子曹携带匹纸七十二幅与原济同行,因此,也有可能完成于这一年。原济客宣城时,与梅清过往甚密,画风颇受影响,鉴之于《黄山八胜图》,定作早期作品出入不会太大。

不过,一个更为重要的依据,则是作品所焕发出来的那种特定气质。

原济作为创新派的杰出代表,是以苍茫豪拓、淋漓洒脱的“气胜”而著称的。然而,具体到《黄山八胜图》,与其说它是革新派的典型作品,毋宁说是通贯革新派与保守派的典型作品更为恰当。

和作者同类题材的作品相比较,此八胜图显然更重韵味。尤其是《白龙潭》、《汤池》、《炼丹台》诸幅,体格明秀,笔意清灵,濡染雅致,非复后来的粗树乱石、遒笔劲墨所肖。照理,黄山以奇制胜,峰奇,松奇,云奇,泉奇,《炼丹台》的题句中也数用“奇”字,但作者似乎并未以奇见奇,而是以平(自然)见奇。构图以端庄治欹侧,点线以沉稳治爽利,情调以宁静治灵动,作风以温文治夸张……总而言之,在强调含蓄平淡的功效,追求祥和静穆的韵味,与后人所熟识并被推崇备至的“揭我之须眉”者迥异。

但如果真将之置于同时代以韵胜的作品群里,它毕竟又显示出“气胜”的本色。即便清空如《山君岩》,娟秀如《白龙潭》,稳实如《文殊院》,依然透露出一种纵横开阖、雄健峭拔的气度,腴润中不乏风骨,谨严处叠显恣纵,细秀里兼饶苍古。重视生活,深入物理,曲尽形态的努力,可以在每一幅独运的匠心之中体味到。

黄山八胜图 (文殊院)

黄山八胜图 (炼丹台)

原济早期山水得益于梅清,梅清晚年画黄山又受原济膏沐。梅清有一《黄山十九景册》,其中《汤池》一帧,与原济《黄山八胜图》里的《汤池》丘壑极像。另有一帧题曰“石涛和尚从黄山来,曾写数册见示”云云。有可能原济此册或类似的黄山册曾经当时画社同人交流切磋。那是一种以画为寄的艺术活动,与后来的以画为生大不一样。故宫博物院所藏《石涛手札》,内有一封给买主的信云:“先生向知弟画原不与众列,不当写屏,只因家口众,老病渐渐日深一日矣……或有要通景者,此是架上棚上伸手仰面以倚高高下下,通长或走或立等作画,故要五十两一架。”原济越是自具面目的作品,便越具爽利痛快、元气淋漓的气格,但一强调过头,便到了某种剑拔弩张、狂怪作态的不恰当程度,沦为“纵横习气”,从而大大降低了作品格调。产生这种“纵横习气”的直接原因,固然是个人风格的过分强调,其间接原因,又何尝不是商品意识的侵蚀所致?如果说《黄山八胜图》因韵伤气而导致个人面目不是最为鲜明的话,那么,恰恰是这种决不故作姿态的平和面目,保证其不受“纵横习气”的沾染。而这种平和面目,在作者个人风格成熟之后,便很少见到了。也就是说,它之所以被认为原济作品中的难得精品,正是因为没有达到作者“气胜”的顶点,从而也不复具有“气胜”所带来的某种必然缺陷。无执故无失,似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