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烹茶图
元·赵原作
纸本水墨
纵二七.○厘米
横七八.○厘米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赵原的《陆羽烹茶图》卷系借陆羽的“茶”杯浇心中的块垒。画卷描绘山水清远,茅檐数椽,屋内峨冠博带、倚坐榻上者即为陆羽,前有一童子焙炉烹茶。本幅上作者自题:“陆羽烹茶图”。“山中茅屋是谁家,兀坐闲吟到日斜;俗客不来山鸟散,呼童汲水煮新茶。赵丹林。”分缀于右上角、左上方和左边上。钤“赵”、“赵善长”两印。丹林、善长,分别是赵原的号和字。画面图文并茂,铸造了士大夫烟霞痼疾、泉石膏肓的精神世界,从一个侧面折射了元代的社会思潮。
陆羽烹茶图
赵原与当时浙西两个好客又好艺的士人顾瑛、倪瓒过从甚密。他常为顾瑛作画,还与倪瓒合作过《狮子林图》,为“四海名公”所器重。他是一个“画师”,因此他的画与士大夫雅逸自娱的画品心态尚有距离。例如此图中山石皴法的侧锋圆转,树点墨法的粗重厚实,无不规行矩步地着意经营,缺少空灵虚旷、自然无为的韵致。特别是湿笔淡墨的运用,恪守宋人绢本的陈式,未能克尽纸本毛辣松秀的功效——执明代“江夏派”牛耳吴伟的《江山渔乐图》与此颇有因缘。王逢称其“画法荆(浩)关(仝)海岳(米芾)窄”,李日华评其“山水雄丽,可雁行叔明(王蒙)”,不免是文人溢美之辞。
但尽管如此,《陆羽烹茶图》仍不失为一件代表了元代画风转变的优秀作品。它的主题内容表现了元代文人的消遁思想;它的基本画法出自董源画派,正是元代文人画家心慕手追的模范。从来论列文人画、尤其是元代文人画的思潮,都认为行家利家,泾渭分明,两不相涉。现在看来,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当画工画鼎盛的六朝、隋唐时代,士大夫绘画原是附丽手画工画而发达起来的;而到了元代文人画勃兴的情势下,画工画又受到文人画的启导而发展变化,赵原就是一个例子。
本幅上有窥班诗题:“睡起山斋渴思长,呼童剪茗涤枯肠;软尘落碾龙团绿,活水翻铛蟹眼黄。耳底雷鸣轻着韵,鼻端风过细闻香;一瓯洗得双瞳豁,饱玩苕溪云水乡。”又有乾隆诗题。此图明时先后为项元汴、梁清标所有,有清人安仪周之手,后归内府。钤有项氏、梁氏、安氏及乾隆诸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