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南朝·齐梁〕陶弘景》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南朝·齐梁〕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全梁文》

 

陶弘景一度出仕南齐,但不交外物,心如明镜,特爱松风,闻响欣然,顾惜光景,老而弥笃。《南史》本传称他“遇物便了,言无烦舛”。此文只有六十八字,语言淡泊,境界宁静,与作者个性有共通处。

谢中书即谢徵,其任中书郎时,弘景已七十有余。文一开头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下面即举他所隐居的山川之美,意思是,此处也堪称一绝。山水竹石之外,还有早晨的猿鸟,傍晚的游鱼,程颢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欲界仙都有警世意。文末的谢康乐为刘宋谢灵运,他也爱好山水,写了不少山水诗,后来被杀,末句可能有悼念之意。

文中写的确是江南风物,然而这样的山林泉壑,又是江南所常见的。为什么他能把自然界中常人还不曾体验到的美感,以数十字摄取到笔底呢?这里也有作者自己的“境界”。再说,为什么一千余年前写的这篇小品,到今天还有吸引力,在好些选本中都收了进去?

审美的趣味固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也应该变化,但长期的由历史凝聚、熏陶的审美习惯,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我们脚所踏的还是几千年来祖先践踏过的泥土。

当然,这里还有两个条件:一是这些审美习惯必须是健康的干净的,不能离开“善”的要求;二是读者自身也必须有素养,而不包括阿猫阿狗,否则,也会如郭象注《齐物论》说的,“是犹对牛鼓簧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