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一则(伯牙鼓琴)》中考必背古诗文集锦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60.《列子》一则(伯牙鼓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一、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意念出现登高山的景象,钟子期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像泰山!”意念出现流水的景象,钟子期说:“好啊!宽广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必定能领会得到。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边停下;心里十分伤感,于是取过琴弹了起来。最初弹奏大雨琴曲,紧接着奏出山崩的声响。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我让我的声音隐藏在何处才能逃过你的耳朵呢?”

二、作者作品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基本上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这些神话、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三、注释

[1]得:领会,听得出。

[2]卒:通“猝”,突然。

[3]操:琴曲。

[4]逃:隐藏。

[5]志:志趣,心意。

[6]伯牙善鼓琴;善:擅长,善于。

[7]善哉;善:赞美之词,即为“好啊”。

[8]峨峨:高耸的样子。

[9]洋洋:宽广的样子。

[10]鼓:弹奏。

[11]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是琴不是筝),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武汉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12]鼓琴觅知音:

俞伯牙日思夜想:人上一百,种种色色,晋国无知音,还有外国。他抱琴回土生土长的楚国,一来为晋国求贤,二来寻找知音,那天,他把官船弯到汉阳的一座山坡下,面对汉江弹起“高山流水”的曲子,曲还没有弹完,一根主弦陡然绷断。伯牙晓得弦断得蹊跷,必有知音到。你说那知音是个么样的人咧?他不是豪门公子,也不是一介书生,偏偏是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山野樵夫钟子期。他听到俞伯牙弹的“高山流水”,心合琴声跳,斧随琴声舞,不想,一板斧劈断一根大树枝,主弦就绷断了。

俞伯牙有意在官船上大声感叹:“为何荒野回声大?”山林中,钟子期高声回答:“只因山高流水长!”伯牙重整断弦,再弹一曲,子期合唱:“美哉洋洋乎,意在高山!”伯牙也不理会,又弹一曲。子期急奔下山,隔船赞唱:“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伯牙一听,直伸大指甲,忙把子期请到船上,美茶相陪,酒肉款待,谈音论律,八拜为交。伯牙37岁,称兄,子期27岁,为弟。

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弦挑断,把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四、问题设计

1.“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答:“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真正的知音是指能被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2.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答: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3.伯牙士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高山流水。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