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扬扬。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了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有些光亮。(渔人)就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他又往前走了几十步,眼前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四通八达,(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其中来往耕作的人,男男女女的穿着全都跟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孩子都安闲快乐。
(桃花源中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有人便把他邀请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过,便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又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中做客,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招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后,告辞离去。(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到了武陵郡,拜见太守,说了这些情况。太守就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位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个消息,高兴的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从此以后,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二、作家作品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名潜。曾做过几年小官,因看不惯世俗险恶,辞官回家,从此隐居。是田园诗人的开山鼻祖,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作的主要题材,因此后来文学史上称“田园诗人”。东晋诗人、文学家、散文家。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诗》《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年),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作者在作品中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三、词语梳理
(一)重点词解
[1]为业:靠……谋生。
[2]缘:沿。
[3]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4]杂:别的。
[5]落英:落花。
[6]缤纷:繁多的样子。
[7]鲜美:鲜艳美丽。
[8]穷:穷尽。
[9]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10]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的不真切的样子。
[11]舍:舍弃,放弃。
[12]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13]平旷:平坦宽阔。
[14]俨然:整齐的样子。
[15]属:类。
[16]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7]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18]悉:全。
[19]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20]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21]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22]所从来:从哪儿来。
[23]要:通“邀”,邀请。
[24]咸:都。
[25]问讯:打听消息。
[26]先世:祖先。
[27]妻子:妻子和儿女。
[28]邑人:同县的人。
[29]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30]间隔:断绝了往来。
[31]具言:详细的说出。
[32]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33]叹惋:感叹惋惜。
[34]皆:都。
[35]延:邀请。
[36]不足:不值得。
[37]既:已经。
[38]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39]处处志之:志:做记号。
[40]诣太守:诣:到。
[41]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记号。寻:寻找。志:记号。
[42]遂:终于。
[43]规:计划。
[44]未果:没有实现。
[45]寻病终:寻:随即,不久。
[46]问津:寻求,探求。津:渡口。
(二)多词一义
[1]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
[2]便要还家、延至其家: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都。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三)古今异义词
[1]无论。古义:不用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2]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3]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的新鲜美味。
[5]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6]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不足挂齿”。
[7]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8]津。古义:渡口。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9]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
[10]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11]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12]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
(四)一词多义
[1]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2]舍:①便舍船:舍(shĕ),动词,舍弃。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3]中:①中无杂树:“中间”。
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4]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5]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6]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
[7]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8]向:①寻向所志:原来。
②眈眈相向:看。
[9]得:①便得一山:看见。
②得其船:找到。
[10]闻:①鸡犬相闻:听见。
②闻有此人:听说。
(五)本文沿用的成语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黄发垂髫、落英缤纷、怡然自乐、鸡犬相闻、无人问津、与世隔绝。
四、问题设计
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答: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3.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表现精神面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交代桃花源中人来历的句子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8.“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答:①桃花源中人厌恶源外战争,追求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②桃花源中景色很美。
9.最后写外人想重入桃花源“不复得路”,刘子骥“规往”而“未果”的意图是什么?
答:①表明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②说明有很多人向往着桃花源。
10.作者的愿望: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
11.“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答:“如此”,是指代词,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太守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五、主旨
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描述了一个环境优美、民风纯朴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愿望,也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反映出百姓厌恶战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六、写作特点
本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的手法,也是本篇一个特点。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附:
“唯美”的《桃花源记》
【关键词】: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人文美结构美唯美的
一、语言美,如歌
1.叙事简约,给读者留下更多回味的余地。例如: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要回答的内容本来应该有很多,可是作者只用了一句话三个字“具答之。”作为回答,简约至极。类似的有:“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诣太守,说如此。”
2.长短句相间。课文中长句、短句交替出现,错落有致,形成一种节奏美。例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桃花源记》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律美。
二、景色美,如画
在作者笔下,由于诗人的奇特的想象,桃花源的景色美丽如画,试看课文中的两次景物描写:“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那潺潺的小溪流水,两岸满山遍野的灿烂的桃花又是何等的如画美景。若是一对浪漫的情侣漫步其中将是何等的惬意?再看看文中的另一幅画面:“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我们不妨把它看做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画面由山水画渐渐变成了风俗画。
三、意境美,如诗
无论是桃花林景色还是桃花源景色都是风光无限,美丽如画,一派迷人的自然风光。如画的美景更多地是靠读者的想象,读者的艺术再创造。经过读者的艺术再创造,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一幅幅美丽的自然风光画卷,有着诗歌般的意境。更何况文章本身就是《桃花源诗》的序。
四、人文美
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充满了人文之美。在这个理想世界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过着自由、快乐、祥和、安宁的生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完全是一个中国的乌托邦。这儿的人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桃花源人富有同情心,对渔人所言世人之不幸给予了极大的同情“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五、结构美
1.层层设疑,引人入胜。桃花源如梦似幻,缥缈若无,若幻似真,扑朔迷离,充满神秘色彩。
2.结构自然,脉络清晰。按照渔人的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重访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桃花源记》完全可以看做一篇唯美主义的力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