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讲解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司马迁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开头并提廉蔺两人,有点出两人合传的意思。在介绍中,说明廉颇为上卿,相如为门客,贵贱不同,为下文廉蔺矛盾伏笔。另外,这样的开端,与结尾两人“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也有呼应之妙。作为《史记》人物传记中最著名的篇章之一,司马迁的起笔就有深意。

两人合传,但侧重记叙蔺相如的事,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件大事。这是《史记》人物传记经常采用的成功的方法,选择人物一生中惊心动魄的若干场面,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蔺相如一生中的三件事,集中反映了他智勇双全、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格。

司马迁写完璧归赵的故事,先说明事情的由来。当时秦王提出以十五城换和氏璧,赵国君臣进退两难、举棋不定。于是缪贤介绍了蔺相如善于分析的才干,推荐给赵王。这种写法,可称之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蔺相如还没有出场,缪贤为他作的一番“析疑”,已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蔺相如来到赵王面前,分析了予璧与否的利害得失,提出宁许以负秦曲,并愿意奉璧使秦。满朝文武不知所措,蔺相如明断是非,片言立决;无人可以使秦,蔺相如锐身独任,自愿赴秦。两相对照,蔺相如的见识、勇气、爱国之心,跃然纸上。他的形象一下树立起来了。缪贤对他的评价:“其人勇士,有智谋”,成为全文的点睛之笔。

蔺相如第一次见到秦王,奉上和氏璧之后,看清了秦王的倨骄和欺诈,马上提出“璧有瑕,请指示王”,使和氏璧重新回到自己手中。这是他的灵敏勇敢、随机应变。之后力斥秦王的无理和欺骗,既有顶撞秦王的勇气,又有善辩的才华。他“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正是抓住了秦王贪得和氏璧的心理。这一切迫使秦王答应了相如提出的种种条件。

第二次见秦王,蔺相如把生死置之度外,先发制人,斥责秦国历代君王不守信义,因此,送回和氏璧,责任在秦不在赵。他的立论依据是秦强赵弱,秦国必须先割十五城予赵。合情合理的分析,宁死不屈的态度,终于折服了秦王。他的智慧和勇敢,完成了完璧归赵的使命,赢得了既不“见欺”,又无“患秦兵之来”的胜利。

《廉蔺列传》的第二部分是渑池之会。完璧归赵单写蔺相如,从决策到行动。渑池之会则兼写廉颇,共同商量决策,作了分工:相如随君赴会,廉颇留守国内,并决定了应急措施。从人物描写来看,从单线到双线,用笔变化。从内容来看,渑池之会前后廉蔺两人的合作对赵国的巨大作用,正为下面廉蔺的矛盾及其解决作了铺垫。

渑池之会是一场尖锐激烈的外交斗争。秦王凭借军事上连连击败赵国的优势,在外交上施加压力,迫使赵国投降。所以,一开始就要赵王鼓瑟,蓄意侮辱。蔺相如毫不示弱,以牙还牙。但先礼后兵,从“奉盆缻”到“跪请秦王”,遭到拒绝后,声色俱厉地提出“得以颈血溅大王”,并斥退左右之人。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蔺相如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终于迫使秦王“为一击缻”。因为秦强赵弱,相如先礼后兵;秦御史所记为秦王“令赵王鼓瑟”,赵御史所记为“秦王为赵王击缻”,语气显然不同,原因也是秦强赵弱。蔺相如最懂得强弱之别,在渑池之会上,有关国家荣誉,决不让步,但又有理有节,讲究斗争策略。司马迁通过渑池之会,继续刻划蔺相如的勇敢和智慧,又进一层表现他赤心为国,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品质,表现他在紧张、复杂、瞬息万变的局面下,不失分寸、应付裕如的才干。

外交上的胜利,固然与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分不开,但也在于有军事实力作强大的后盾,“赵亦设盛兵以待秦”,显示了廉颇的功劳。这与渑池之会前廉蔺的合谋相协调。

传记的第三部分是廉蔺交欢。完璧归赵与渑池之会,都是秦赵两个敌国之间的矛盾,前者由蔺相如独力解决,后者由廉蔺协同解决。而最后一个廉蔺交欢的故事却是写赵国朝廷上“将相”的内部矛盾。司马迁写了两类不同情况的矛盾,又表现出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在解决秦赵矛盾中,蔺相如立了大功,“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于是引出廉蔺矛盾;秦赵矛盾的存在,国家利益的需要,又是解决廉蔺矛盾的重要条件。当然,廉蔺矛盾解决,又有利于解决秦赵矛盾。不同的矛盾,使三个故事有相对独立的一面,矛盾的互相联结,使三个故事构成的《廉蔺列传》脉络相通,浑然一体。这可称之为司马迁的匠心独运。

廉颇居功自傲,不懂得外交斗争胜利的意义,又有贵贱等级观念,于是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挑起与蔺相如的矛盾。可是,作为矛盾另一方的相如,“不肯与会”,不与“争列”,还“引车避匿”。一个咄咄逼人,一个忍让不已,究竟是什么道理呢?

司马迁不是平铺直叙地说明,而是用蔺相如与舍人的一番对话来揭示其中奥妙。舍人的劝说,说明廉颇那种挑衅态度的难以忍受,对相如的如此忍让也实在无法理解。这是对蔺相如形象的烘托:他具有超越常人的思想,他做出了常人所不及的举动。他决不是怕廉颇,而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发昏震聩的言语,使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更加焕发光彩。他拼死捍卫国家荣誉,决不计较个人的荣辱;他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决不计较个人恩怨;他懂得团结对敌的重要性,决不计较个人地位。廉颇听到蔺相如这一番深明大义的话之后,幡然悔悟,并负荆请罪,结为生死之交。廉颇亦有强烈的爱国之心,不过是一时糊涂,一受启发,立即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总之,将人物放在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显示人物的品质和性格,选择具有传奇色彩的情节刻划人物,用鲜明、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人物,便是《廉蔺列传》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