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邺下文人
【溯源】
唐·贾曾《奉和春日出苑瞩目应令》:“铜龙晓辟问安回,金辂春游博望开。渭北晴光摇草树,终南佳气入楼台。招贤已得商山老,托乘还征邺下人。臣在东周独留滞,忻逢睿藻日边来。”
【释义】
泛指极富才华的文人。
【故事】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下了邺城,邺城又称“邺下” “邺都”,曹操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大本营,他利用政治上的优势,招贤纳士,广招人才,使许多文人相继来到邺下。曹操还派使者用金璧赎回沦落南匈奴十几年的女诗人蔡文姬。从建安初年阮瑀、徐幹等成为其幕僚开始,到建安十三年(208年)王粲等归来为止,十余年间,归依到曹操手下的文人学士数以百计。当时四方的文士被竭力收揽,几乎网罗无遗。逐渐形成了以“三曹”为领袖,“七子”为代表的邺下文人集团,其重要成员有杨修、吴质、邯郸淳、繁钦、丁仪兄弟、女诗人蔡琰等。他们出则随曹氏父子一起讨伐征战,入则与曹氏父子共赋华章。因为他们的文学活动主要是在邺城,故称邺下文人集团。
邺下文人在曹氏父子的鼓励下积极从事文学创作,其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使建安时期的文学出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局面,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曹操对待文人学士不是只进行文学创作,而是让他们担任各种职务,成为国家的官吏。如王粲为关内侯,陈琳和阮瑀为曹操的亲随书记,应玚和刘桢为丞相掾,杨修为曹操主簿,从而在政治上予以重用。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邺下文人风华正茂的时候,邺城一带流行瘟疫,徐幹、陈琳、王粲、应玚、刘桢等人相继染病去世。不久,曹操病逝,曹丕称帝后,政治中心从邺城转移到洛阳,邺下文人从此销声匿迹。
邺下文人集团的创作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50多年,但他们的创作成就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它造就了大批最为优秀的以诗人为主的文人,开创了文学创作的新时代。
【智慧语林】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群雄割据,国土残破,百姓流离失所,邺下文人的创作在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从而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被称为“建安风骨”,它对后世的文学发展和文人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