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谢医却药》注释,意译与解说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苏轼·谢医却药》注释,意译与解说

有病寒而欬者。问于医,医以为蛊,不治且杀人。取其百金而治之,饮之蛊药,攻伐其肾肠,烧灼其体肤,禁切其饮食之美者。期月而百疾作:内热恶寒,而欬不已,纍然真蛊者也。又求诸医,医以为热,授之以寒药,旦朝吐之,莫夜下之,于是始不能食,惧而反之,则钟乳乌喙,杂然并进,而漂疽痈疥眩瞀之状,无所不至。三易医, 而疾愈甚。里老父教之曰: “是医之罪, 药之过也。子何病之有?人之生也, 以气为主, 食为辅。今子终日药不释口,臭味乱于外,而百毒战于内,劳其主,隔其辅,是以病也。子退而休之,谢医却药,而进所嗜。气完而食美矣,则夫药之良者,可以一饮而效。”从之,期月而病良已。

——《苏东坡全集·盖公堂记》

【注释】

①蛊:人体中的寄生虫。②纍然:身体败坏的样子。③钟乳乌喙:均为药材,《唐书·高季辅传》:“帝赐钟乳一剂,曰,而进药石之言,朕以药石相报。”《战国策》:“人之饥,所以不食乌喙者, 以为虽偷充腹,而与死同患也。”《本草纲目》列乌喙。④漂疽痈疥:指皮肤上发起各种毒疮。眩瞀: 眼睛因病而看不见东西。⑤里: 古代行政单位。五家为邻,五邻为里。《诗·郑风·将仲子》“毛传”: “二十五家为里”。

【意译】

有个人受了凉,咳嗽起来,去看医生, 医生认为是患了寄生虫病,不加治疗的话将要导致死亡,就收了此人一笔钱为他治疗,让他吃杀虫的药,这种药会在肠胃内发热烧死寄生虫。并且还禁止他吃精美的食物。一个月下来,各种病都出来了,体内发热却怕冷,咳嗽个不停,真像寄生虫病患者。他又去求医, 医生诊为热病,就让他进退热的药,结果日夜又吐又泻, 因此开始不能吃了,可他惧怕病情加重就相反去做,各种性质不同的药饵混杂着一起吃, 导致各种病状都出来了。他多次换医生,而病愈益厉害。同里老人开导他说:“这是医生和药物的罪过,您哪里有什么毛病?人活着,精神为主,食物为辅,现在您整天药不离嘴,嗅觉味觉都搅乱了,各种邪毒都结在体内,伤了精神,隔离了辅助的食物,所以生病了。您让那些东西都走开,谢绝医生和药物,进用您喜欢吃的食物,神气充足,吃得开胃,这时候再进用良药,一帖就可见效了。”他听从了老人的意见, 一个月病就好了。

【解说】

紧随寓言之后,作者下了“昔之为国者亦然”的断语,揭示全篇主旨,所以这决不是一篇谈医说药的小品,尽管作者是位深通医道的内行里手,而是作为政治家思想家的苏东坡的治国纲领。长期积弱的北宋王朝,到神宗时已露衰败之状。时贤于此多有所见,然拯弊之策却各不相同,且各不相容。最著名的是王安石主张实施新法,司马光、欧阳修等则反对新法。苏轼当时也颇反对新法,神宗皇帝与他讨论新法,他对以相当尖锐的“三太”:“陛下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本篇因此宗旨,不过以寓言形式出之,娓娓道来,曲折有致更具典型的意义。“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有病乱投医的人是常有的。庸医则正好以此相挟而求利,无病说有病,小疾说重症,于是出现故事中愈医病愈重的现象。里中老父饱经沧桑,深明个中情由,一番肯綮之言相劝,病家听从遵行,时无多久病即痊愈。显然,老父一番话即是寓言作者的治国方策,关键在于顺其自然,固其根本,那些不务实际的“新法”正是寓言中的医、药,只会坏事,不能治国。

【相关名言】

顺从自然者既通达又超凡。

——希腊·欧里庇得斯

某种治疗比疾病更坏。

——意大利·西拉斯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