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生取义典故故事|舍生取义释义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60 舍生取义

【溯源】

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释义】

生:生命。取:求取。“舍生取义”指舍弃生命以求得正义。

【故事】

春秋时代,晋国的义士豫让曾受到智伯的重用。智伯后来被三晋打败身亡,因赵襄子是杀智伯的主谋,所以豫让要杀赵襄子替智伯报仇。他乔装成一个残废的人,走到襄子的厕所去,假装成粉饰墙壁的人,想伺机刺死襄子。襄子去小便,忽然觉得心里有点跳动,知道有人要刺杀他,便叫人捉住粉饰墙壁的人,一问原来是豫让。襄子知道他是替智伯报仇,感念他是义士,所以把他释放了。

后来豫让又用漆涂在身上,剃去胡须和眉毛,毁了容貌,扮作一个乞丐,连他的妻子也认不出来,但说话的声音还没有改变,于是他又吞炭改了声音。一天,他预先躲在赵襄子必经的桥下,赵襄子将要走到桥上时,忽然他的坐骑惊叫起来,赵襄子知道一定又是豫让来行刺了,叫人搜查,果然不错。赵襄子叹道:“豫让,你替知己报仇,大家都已知道你的义举了。这次我不再释放你,成全你吧。请你自己了断吧!”

豫让也被赵襄子的话感动,他请求赵襄子把袍子脱下来,自己在赵襄子的袍子上刺了三刀,然后自杀了。他舍弃了生命,只为报答朋友的恩义。

【智慧语林】

有时候,苟且地活着和为义而死,是不同人的选择。选择活下来,蝇营狗苟地活一辈子,内心是憋屈的,口头上是唯唯诺诺的,行为上是蛇形鼠迹的,留在世上的名声是劣迹斑斑的。而放弃生命,选择坚持大德高义的人,内心是堂皇的,思想上是熠熠生辉的,行动上是光明磊落的,声名是光耀千古的。

明代文学家张溥在《五人墓碑记》中提到,有的人行为是“辱人践行”,有的人行为是“忠义曝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有价值的死和无价值的生有着根本的区别。在紧要关头,人还是要做“人杰”之辈,蹈死取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