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鲁迅著名中篇小说。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用巴人笔名,每周或间周陆续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小说主人公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的流浪雇农。他无家无业,一贫如洗,在农村靠打短工艰难度日,终至走投无路,最后在他所希冀的革命中,被反动势力所杀害。同他饱受压迫和凌辱的悲惨命运形成鲜明对立的,是他精神世界的极端愚昧落后,特别是那种完全无视现实处境,“常处优胜”的“精神胜利法”。从自尊自负到自轻自贱,自譬自解嘲;从口讷的便骂,气力小的便打到骂自己,打自己;从向弱者泄愤,到对所受侮辱和损害的健忘,以至在被审讯和临刑时以宿命论、轮回观等求解脱和满足等等;这些把耻辱、失败转为光荣胜利的“精神胜利法”,使那些明明是现实的阶级的凌辱和压迫,完全被主观臆想所掩盖,使自己成为一个浑浑噩噩、徒供役使的工具。

小说通过阿Q悲惨一生和他的精神世界的真实描写,揭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封建主义统治的罪恶,鞭挞地主赵太爷等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反动、腐朽与虚伪;深刻地批判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及其不彻底性,揭露假洋鬼子、举人老爷和把总之流的假革命的反革命嘴脸;并着重剖析人民群众精神上的残疾,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双重态度,进行了凝结着血和泪的批判。它是鲁迅长期以来的深刻观察、不倦探索和沉痛感受的艺术结晶,在艺术图画中,让人们认清中国的社会现状,重视辛亥革命的教训,特别要正视广大人民群众的不觉悟的落后状态,尖锐地提出了必须进行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革命,促使他们觉醒起来推翻反动统治的重要问题。小说在艺术上把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结合在一起,用喜剧的形式表达悲剧的内容,寓庄于谐,寓泪于笑,使人在笑声中感受更为深沉的悲哀。作品幽默夸张的叙述、描写和议论,贯彻全篇,加强了喜剧的成分和讽刺的力量,构成了整个作品和谐一致的风格,创造了悲喜剧艺术的典范。

《阿Q正传》是在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终结、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时代提供的一份宝贵的思想财富,它在当时及其以后都一直发生着广泛的批判战斗作用,在今天仍是一部形象的历史教科书和革命启蒙主义的力作。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名作,在许多国家有它的译文,享有极高的声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