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语丝社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语丝社

中国新文学运动早期的一个著名文学团体, 它以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钱玄同、刘半农、孙伏园、章川岛等十余人。

语丝社的代表人物都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因而该社一成立就坚持了进步的政治立场和文学主张。正如《语丝》的发刊词所表明的,他们要扫荡弥漫于中国社会和思想文化界的复古倒退的恶浊空气,反抗一切独裁专断,提倡思想自由。鲁迅也曾经提出: “不愿意在有权者的刀下,颂扬他的威权,并奚落其敌人来取媚, 可以说,也是‘语丝派’一种几乎共同的态度。”语丝社将竭力排击旧物、催促新的产生作为自己的战斗目标,始终坚持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坚持了对复古派和资产阶级右翼文人的批判;它奉行文艺要为社会的改革和进步尽力的文学主张,提倡多种多样的文体, “兼采文艺创作以及关于文学美术和一般思想的介绍与研究”,也可“发表学术上的重要论文”,鲁迅就在《语丝》上发表过杂文、论文、 讲演、 小说、散文、散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一百四十余篇。但由于它着重于社会批评和思想批评,所以尤为看重文艺性短论与随笔体散文的形式,提倡一种思想活跃、旗帜鲜明、“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文风,从而逐渐形成了一种简练、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在新文学创作上独标一帜,并对以后的杂文和散文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有益的影响。

语丝社不是一个组织严密、思想完全统一的社团。政治斗争总目标和文学观的基本一致,并不能掩盖该社成员在思想倾向、文艺主张上也还实际存在的一些原则分歧。正如鲁迅所说,在对于若干问题的看法上,该社成员的“意见态度也各不相同”鲁迅是坚定地主张文艺“为人生”即用文艺来反映现实、改革社会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眼光始终关注着下层广大群众;周作人的作品里则交织着“叛徒”和“隐士”两种思想,经常神往于冲淡静穆、独抒性灵的艺术境界,并热衷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人性论的鼓吹;林语堂则在斗争中时而游移妥协,宣扬西方资产阶级虚伪的“费厄泼赖”精神,主张“对于失败者不应再施攻击”。这些,都使得语丝社成员后来的逐渐走向分化成为必然。

1927年10月《语丝》被奉系军阀查封,同年十二月由北京迁至上海复刊,编辑数度易人,逐渐削减了先前的战斗锐气,终于出至1930年3月而废刊。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