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理性批判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的主要哲学著作。1781年初版,1787年修改再版。全书除一、二版序言、绪论外,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先验要素论”;第二部分“先验方法论”。这部著作是康德“差不多12年悠久岁月沉思的产物”,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先验唯心主义体系和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康德写这部著作的时代,是处于欧洲各国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时代。欧洲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影响着落后的德国,促进了德国资产阶级的成长。但是,德国资产阶级的力量极为软弱,没有力量以革命的方式来解决德国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把希望寄托于“开明君主”,企图依附于封建君主来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所以,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及其它著作中,所反映出来的折衷、调和和妥协的特征,正是德国资产阶级软弱性的表现。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绪论”中,把人类知识分为两种:经验的知识和先天的知识。经验的知识是对象刺激人们的感官所获得的知识;先天的知识是指绝对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知识,它不包括任何经验时,就叫做“纯知识”。他把“先天的知识”或“先天的认识形式”又分为三种:感性的、知性的和理性的。康德在“先验感性论”中,考察了“感性直观的纯形式”,他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人先天具有的对事物进行直观的两个纯形式,人们凭借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纯形式,就能得到不少先天综合知识。他在“先验逻辑”中,考察了知性的“纯概念”和一般的思维形式。他列举了12范畴表:量的范畴有统一性、多数性、全体性;质的范畴有实在性、否定性、局限性;关系的范畴有个体与偶性、原因与结果、主动与被动;样式的范畴有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存在性与不存在性、必然性与偶然性。他认为这些范畴是人的头脑里所固有的“先天的思维形式”。人们进行思维时,凭借这些范畴对已由“感性”整理过的感觉经验进行综合和整理,才能把感性经验变成认识对象,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他在“先验的辩证论”中,考察了“理性”这种“先天认识形式”。他认为“感性”和“知性”的认识只涉及现象,不能认识“物自体”的本质,因而是相对的、有限的、不完整的认识。而“理性”则能把感性和知性认识到的现象和关系综合起来,成为绝对的、无限的、完整的统一体。但理性超出现象范围去认识“物自体”时,就必然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康德把这种矛盾叫做“纯理性的二律背反”:(一)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有限的;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单一的、不可分的;世界上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可分的。(三)世界上存在着自由;世界上没有自由,一切都是必然的。(四)世界的最初原因是有的;世界的最初原因是没有的。以此证明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理性不能认识“物自体”,在现象和“物自体”之间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也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某些矛盾,为后来德国古典哲学中辩证法的发展,起了一定积极作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