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智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王喜洪 【本书体例】

丁治棠

丁治棠(1837——1902),名树诚,字治棠,又字文简,四川合州(今合川)人。光绪五年(1879)举人。以后三次会试不第。光绪十六年(1890)五十四岁时以“大挑二等”,补仪陇县训导。著有《说文部首释许》、《治棠经疏》、《仕隐斋涉笔》等,后者为笔记小说,八卷。

有富家子,文字不佳。过县试,倩枪入场,一试冠军,众欢哗。官提堂号试之,又贿官之侍人,代为传递,四试皆第一。众知其由,请官面试,不令侍人近童身,方杜弊。官如请。将富家子通身搜括,闭置室内,随写题纸,自送入室。出则锁户,驱侍人去。历半晌,独入验之,见童伏案辗转,未成一字。询之,童曰:“素习腹稿,文之局势已定,只字句欠酌,故未落笔耳。”官出俟之,仍封锁加严,禁人窥觇。日过晡,官复入,见全篇誊就。阅其文,洋洋洒洒,丰腴流畅,童军中射雕手也。大加奖异,贴文示众,遂定案首焉。众亦惊诧,不解其由。久乃探知,仍是侍人作弊。方官下题时,已将题纸飞出,及官入验,枪已脱稿,暗粘官之背衣上,俟转面,童随步扯之。官疑童之送己也,却之曰:“何必起送,急坐作文可也。”迨官再验,已誊真完卷矣。妙在即藉官身传稿,真贼智也。

(选自《仕隐斋涉笔》)

有一个富家公子,文字功夫不好。参加县试,请人代考,第一场得了个第一名,考生们都哗然起哄。考官把前几名提到大堂再考,他又贿赂考官的侍从,代他传递,结果四场考试都是第一。大家知道了其中缘由,请求考官面试,不让侍从接近这童生,才能杜绝舞弊。考官答应了大家的请求,将这富家公子通身搜查一遍,关到屋内。考官随即写好试题,自己送进室内,把侍从也都赶走。过了半晌,考官独自进去查验,见童生伏案辗转反复,没写一个字。问他,童生说:“平常习惯打腹稿,文章大的局势已定,只是字句未斟酌好,所以还没落笔。”考官出去等着,仍然严格封锁,禁止人们偷看。傍晚时,考官再进去,见童生已通篇誊写完毕。看那文章,洋洋洒洒,丰满流畅,真是童生中的能手。于是,大加奖勉,将文章贴出公布于众,定为县试第一名。大家也感到惊诧,不解其由。时间长了才探听到,仍然是侍从作弊。当考官进去下题时,已将试题传出,等到考官进去查验,枪手(替作文章的人)已经脱稿,侍从暗中粘在考官背后衣服上。等考官转身时,童生跟着扯下。考官还以为是童生送他,就辞却他说:“何必起来送,赶快坐下作文章就行了。”到考官再查验时,已把试卷誊写完。如此妙在能借考官传卷,真是贼智啊。

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个富家公子,虽然文字不佳,却能历经数场考试,取得县试第一。其中奥妙何在?富家公子花钱请枪手代为捉笔,而且狡猾多端,以变应变,所以才每每过关斩将,一路顺风夺冠。作者称其手段为“真贼智也”,实是无情地讽刺。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由此可见。

作者丁治棠,曾经三次参加会试而没考中,对科举制度的黑暗是身在其中,体验良多,自有一番独到感受,比之常人更了解其中内幕与弊端。在体验了科举制度的酸甜苦辣之后,才形成了《机智》这篇深刻地揭露科举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说。

小说篇幅很短,仅三百多字,却能巧设悬念,平淡中见惊奇,使人耐读,吸引读者不由自主地读下去。故事一开始,富家公子虽然文字不佳,竟依靠枪手捉刀,“一试冠军”。“官提堂号试之”,他又买通考官的侍从,与枪手互相配合,四场考试又都是第一。在众人的请求下,考官决定自己独自考试这个童生。考官采取了种种措施,将童生搜身后,关到考场内,自己随即出题,亲自送进室内,出来后马上锁门,把侍从赶走。从这些措施来看,应该是天衣无缝,童生无从作弊了。但是,一看文章,洋洋洒洒,确实很好。考官对童生只得大加奖掖,定为县试第一名,结果出乎人们意料。这是怎么回事?故事结尾才道出缘由,原来他们竟然巧借考官来传递试题、文章。作弊手法之新奇高超,真让人惊叹。难怪乎作者要惊叹“真贼智也”!

此外,小说行文冷静沉稳,却又深刻犀利。文字精炼畅达,却又极具表现力。三百多字的篇幅,活画出一幅科举考场内外众丑图,显现出富家公子和枪手等的丑恶面目。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科场失利,官场失意的愤懑不平,也显示出作者文字功底之深。也许这是作者长期浸淫于科举考试,又能识其弊端,跳得出来的结果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