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安海姆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安海姆

鲁道夫·安海姆(Ru-dolf Arnheim, 1904—) 美国当代著名美学家、完型心理美学学派在当代美国的代表人物之一。1904年生于德国柏林,长期从事艺术心理学研究。因不满希特勒法西斯统治,于1940年迁居美国。1956年到1960年曾任美国美学协会主席。安海姆是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完型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惠尔泰墨的学生,也是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完型心理学派首要代表人物柯勒的追随者。曾从事过由辨认笔迹来辨认个性的实验研究。其主要著作和论文有:《知觉抽象与艺术》(1947)、《亨利·莫尔雕塑中的孔洞:论雕塑中空间的功能》 (1947)、 《人在工作》 (1948)、 《格式塔表现说》 (1949)、《艺术与视知觉》 (1954)、《比例》 (1955)、《心理学与艺术中的情绪与情感》(1958)、 《对于一个宇宙符号的知觉分析》 (1961)、《视觉思维》 (1969)、《走向艺术心理学》 (1972)。其中《艺术与视知觉》一书是他多年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表现了其美学思想的主要观点。

安海姆把完型心理学之整体观、同形论和顿悟说具体而系统地运用于艺术分析,尤其是视知觉与艺术之间关系的分析研究。他认为艺术作品的意义是建立在知觉规律基础上的,而知觉规律又是广泛存在的,因此知觉规律尤其是视知觉规律是艺术创作与鉴赏中之最基本的规律。这是他最热衷的研究课题。他相信人的心里具有各种将概念与知觉活动联系起来的能力,因之他强调形式和色彩固有其“意义”,通过人类基本的知觉结构作用,就会给艺术(包括抽象艺术)带来主题意义,所以艺术不仅仅是以再现自然来完成其使命,而是有着更为广泛的实践领域,并且抽象主义的艺术比现实主义的艺术具有更大的合理性。这是因为前者更符合安海姆所确定的艺术作品的两项基本条件:一是它必须与现实世界相分离,二是它必须有效地把握住现实事物的整体特征。他借助于完型心理学中有名的似动运动演示来阐释绘画与静态事物中的动感产生于形象结构所唤起观赏者大脑皮层中的场效应,而绝非由联想和移情所造成的。他强调“场效应”, 乃是“方向性张力”,是视觉形象本身所固有的第一属性的东西。这对于造型艺术甚至所有艺术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安海姆还在完型心理学整体观、同形论和顿悟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觉的“简化原则”,即“依照视知觉的基本规律,在特定条件所允许的范围内,视知觉倾向于把任何刺激式样以一种尽可能简单的结构组织起来”。他认为建立在知觉简化原则基础上的艺术只能传达出为同样具有知觉简化原则的观赏者能感知的主题意义,而绝不能再现出包含着既不能为观赏者无法感知又与事物整体特征不相关部分的真实世界。为此,他总结说,“所有的艺术都是象征的”,艺术是“观念及观念与物质显现的统一”。

安海姆对形式的强调和详尽考察,使其摆脱了欧美传统美学的束缚,从而也为西方当代美学的发展开拓了更为宽广的领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