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浙西词派
清代中叶以前,主盟词坛,以朱彝尊为首的一个文学流派。此外,李良年、李符、沈日、沈岸登,龚翔麟都善为词,与彝尊号浙西六家,朱纂辑唐、宋、金,元词五百余家为《词综》。代表了浙派论词观点,又为词的研究和创作提供了重要资料。
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民族矛盾在清政府的高压、笼络政策下日趋和暖,面临兵戈尽偃、海内承平的太平景象,一些封建知识分子逐渐热衷于讴歌“太平盛世”,浙派词人就产生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首先,浙派词人都反对将词视为“诗余”、 “小道”,极力维护词别是一家的文学地位,这体现为以下两方面认识。一、认为词与诗一样,都“通之于《离骚》、 《变雅》之义。” (《陈纬云红盐词序》)所不同的只是词“善假闺房儿女之言”通其义。也正因此,词尤其适于不得志的文人委婉地表达情怀。可见朱彝尊是从词独特的审美特性出发,维护词的独立地位的。二、认为词“宜于宴嬉逸乐,以歌咏太平,”所以从源流上,都“远继风骚,近沿乐府”,只是与诗侧重表现的方面不同。因而从文学形式本身肯定了词与诗并论的合理性。正由于是借诗词同源,从远承风骚的意义上,肯定了词的文学地位。其次,浙派词人以“醇雅”做为词的美学标准,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传统诗教崇尚“温柔敦厚”的意味,因此对柳永词派,苏辛词派颇多非义,斥之为“言情者或失之俚”, “使事者或失之伉”。而在创作上,以姜夔为宗。有所谓“词莫善于姜夔”之说。从而忽视了苏辛词在词史上的重要开拓意义与贡献。这种偏见,使他们在重格律,重句琢字炼,重醇雅,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词的独特审美特性与文学地位的同时,不免在追步姜夔“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的清空中,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浙派词论,在当时及以后产生较大消极影响不仅在于理论和创作本身,更在于他们与清代文人具有共同的末世心态,以及受其影响的审美倾向。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