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郁达夫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郁达夫

中国“五四”时期著名文学社团“创造社”的代表作家之一。早年留学日本,先后学过医学、法学和经济学;课余阅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逐渐对文艺产生了浓厚兴趣,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郁达夫当时所受到的思想影响比较复杂。这在他的文学观和创作实践中都有着清晰的反映。他在1921年草拟的《创造》季刊出版预告中表示要向“社会因袭”宣战,以建设“中国未来之国民文学”为自己的目标;1923年5月,他在《文学上的阶级斗争》一文中肯定,“自有文化以来的政治社会史,所记录者不过是人类的阶级斗争而已”,并且指出“二十世纪以来的文学上的阶级斗争,几乎要同社会实际的阶级斗争,取一致的行动了”。他初期的小说创作,也充满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反叛黑暗社会的激越呼喊。但是郁达夫也受到了日本自然主义文艺思潮、私小说和唯美主义、颓废主义等西方世纪末艺术思潮的影响。他肯定感伤主义是“文学的酵素”,认为它“并无妨害于文学”;他还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确的”,主张作家在创作中要大胆地表现个性,暴露自我,认为没有什么东西需要向读者隐瞒的,以致使自我暴露在他那里“仿佛是成为一种病态了” 。郁达夫特别强调“艺术的价值,完全在一个真字上”,他认为他的作品就是以真实、大胆地自我暴露的方式向封建卫道者的虚假宣战,是出于反封建的需要。诚然,美固然必须是真,而真毕竟不等于美。他作品中某些自然主义的描写,并无积极作用。同时,在他强调的文学作品要表现的自然的美、人体的美、人格的美、情感的美或抽象的美、雄大的美诸要素中,他写得较多的乃是女性的人体美,并且常常是纯粹从形式着眼、从男性的占有欲的角度来描绘的。这种情况多少暴露了作家世界观中的消极成份,同时也反映了他的以真为美的美学思想的局限。此外,在真、善、美三者中,郁达夫强调的是“唯真唯美”,认为作品“社会的价值,及伦理的价值,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尽可以不管”,从而表现出对于“善”的要素的忽视;这和他曾经把文艺看作一种改革社会的力量,曾经强调过文艺的社会作用,是自相矛盾的。

郁达夫早期的文艺思想比较复杂和零乱,从中可以看到当时世界上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流派对他的广泛影响。他的基本文艺主张是倾向于主情的浪漫主义的,强调的是反抗黑暗,表现自我,解放个性,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1928年以后,郁达夫提出了“大众文艺”和“农民文艺”的主张。“九·一八”以后,他又明确指出文学必须反映时代的要求,作家“要用文学来作宣传,唤醒我们本国的群众,叫他们大家起来反抗帝国主义”。这些都反映出时代的发展、思想的变化在他的文艺观上所烙下的印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