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评派作品分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本世纪20-50年代雄据英美批评界的一支诗歌批评流派。新批评派的代表作家是托·史·艾略特*

1941年美国批评家约·兰塞姆发表了论文集《新批评》。文集赞扬艾略特的批评见解和批评方法。“新批评派”即由此而得名。

本世纪初英国作家休姆*和美国作家庞德*关于诗歌意象和语言艺术的主张,是新批评派理论形成的基础。到20年代,艾略特和理查兹提出了关于诗歌创作的美学原则,形成了“新批评派”批评理论的主要构架。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1917)一文中提出“非人格化”说。他认为诗人的主观感受只是素材,必须将其转变为普遍的艺术性情绪,即非人格化的过程,才能进入作品。艾略特在《哈姆莱特及其问题》(1919)一文中又提出“客观对应物”说,即以一种特定事物来暗示某种情思的象征物。理查兹在《科学与诗》(1925)、《实用批评》(1929)等文章中认为诗是一种特殊的,不反映客观真实的情绪性的语言,诗歌语言受上下文影响而具有复杂的意义等观点。到30、40年代,新批评派的理论有所发展。燕卜荪在《晦涩的七种类型》(1930)中认为字义越含混越丰富,诗的价值就越高。兰塞姆在《新批评》中认为诗的语言具有骨架和肌理相冲突的特点。布鲁克斯在《嘲弄——一种结构原则》(1951)中把诗中行文对陈述语的修正称为“嘲弄”,并把这“嘲弄”奉为诗的结构原则。泰特在《论诗的张力》(1938)中提出诗的“张力说”。这种“张力”是由词的“内含”(指比喻意义)和“外延”(指逻辑意义)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诗的张力平衡,诗才算好。把这些论述归结起来,不外两点:1。象征主义*的创作方法;2。侧重语言艺术的字义分析。这两个方面就是新批评派诗歌评论的两把尺子。

新批评派对19世纪以来的传统的诗歌批评观点和批评方法是一种革新。他们的理论和创作为现代派诗歌开辟了道路。但新批评派的观点越到后来越显得脱离实际生活。他们多从历史文献中去寻找诗情,过分讲究雕琢,讲究作诗的程式和传统规律。于是到了60年代,随着艾略特偶像的倒塌和威廉斯新偶像的竖起,新批评派对英美诗坛的君临地位便告终结。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