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别了,武器》作品分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厄内斯特·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是“迷惘的一代”的重要著作。1929年出版。

海明威在巴黎时起笔,之后在哈瓦那、基维斯、匹戈特、阿堪萨斯、密苏里的堪萨斯城、怀俄明州的谢立丹等地继续创作。在怀俄明州的大角山完成了初稿,回到基维斯后改写,后在巴黎修改定稿。

小说大意是:1917年,在意大刊——奥地利前线意军中服役的美军中尉亨利·腓特立休假后,返回驻扎在离奥地利前线不远的戈里齐亚的部队。在那儿,亨利认识了漂亮的英国女护士凯瑟琳·巴克立小姐。亨利向凯瑟琳求爱,也不过是逢场作戏、寻求刺激而已。而凯瑟琳克服对一年前战死的未婚夫的怀念爱上了亨利。亨利受重伤,转到米兰,在这又与凯瑟琳重逢。这次他真正爱上了她,并向她求婚。凯瑟琳不愿放弃现在的工作,因而拒绝了亨利。不久,凯瑟琳怀孕,亨利伤愈再返前线。不想意军溃败。意军官怀疑亨利是德军奸细将其拘捕起来。亨利被捕后又跳河逃走,找到凯瑟琳。两人终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宪兵抓逃兵,亨利带凯瑟琳远避到中立国瑞士,等待着他们的孩子出世。而结果,凯瑟琳却在难产中死去。这一打击,使亨利对一切都看透了,厌倦了。他变成了一个无动于衷的“硬汉”。这部长篇小说通过对亨利与凯瑟琳的爱情悲剧的描写,指出帝国主义战争是使个人幸福再三遭到破坏的根源,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厌战、反战和绝望、迷惘的情绪。小说标志着海明威创作又向前迈进一步,把以往竭力回避的人的命运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放到重要位置上,着重解决“迷惘的一代”是怎样形成的这一主题。但消除战争的捷径似乎只有一个,即“永别了,武器!”。所以亨利开小差,而社会主义者波尼罗也开了小差。

小说在艺术上有鲜明的特色。它富于一种艺术的真实感。海明威从亲身经历中提炼小说的创作素材,并把个人的思想感受融注于小说中,实现了他的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原则。人物的塑造,事件的描写,常常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客观而真实地表现出时代的病症:青年一代在战争摧残下的迷惘失望。小说的笔法简洁凝炼,蕴含较大,呈现着海明威独特的“冰山”式的艺术风格。小说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爱情毁灭的结局与厌战、反战的思想情绪交织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悲剧色彩。语言上,作者较少使用形容词,多用简单的电文似的短句,继承了马克·吐温口语简洁明快的传统。故事的叙述上则是继承了福楼拜的叙事客观冷静而不露声色的风格,并在冷静中蕴含浓郁的抒情色彩。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