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俊山
鲁迅
流动的火,是熔化的珊瑚么?
中间有些绿白 象珊瑚的心,浑身通红,象珊瑚的肉,外层带些黑,是珊瑚焦了。
好是好呵,可惜拿了要烫手。
遇着说不出的冷,火便结了冰了。
中间有些绿白,象珊瑚的心,浑身通红,象珊瑚的肉,外层带些黑,也还是珊瑚焦了。
好是好呵,可惜拿了便要火烫一般的冰手。
火,火的冰,人们没奈何他,他自己也苦么?
唉,火的冰。
唉,唉,火的冰的人!
当你初读这篇作品的时候,也许对其思想内蕴不甚了然。可是,知人而论文,如果你能回瞻鲁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战斗风貌,也便不难窥见文中奥秘。
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当时,他的思想之深刻和成熟,以及对旧文化冲锋陷阵的勇猛和坚韧,在同一战阵中都是无与比肩的。尽管五四退潮后,他也有过“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孤寂和苦恼,但是他却从未放下手中的匕首和投枪。即使成为“散兵游勇”了,他也仍在战斗,不时给形形色色的敌人以猝不及防的突袭。了然于此,也就容易把握到《火的冰》之精髓了。
这是一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散文诗,“流动的火”,“火的冰”,均为五四新文化战士的意象隐喻。如果说前者是激战中的战士形象,那么后者则是硝烟散尽后的战士化身,二者虽然表现形态不同,但是,他们内质的美和精神的不屈却是始终如一的。因此,诗篇才有关于象征美的珊瑚形象的反复描绘,才有“好是好呵”却不容敌人触及的一再赞叹,也才有最后三段那情愫丰蕴的反诘和讴吟。诗篇于回环跌宕的咏叹中,表达的不正是鲁迅及其忠诚的战友们决不妥协的战斗精神么?
诗篇分三个层次推进,既有对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形象概括,又有对运动过程消长起伏的暗示,也有对战士复杂心态的隐喻,因此堪称是一篇意蕴丰赡、构思精巧、运笔流转、形式凝炼的散文诗佳作。说它代表了现代散文诗初期阶段的最高水平,也许不为过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