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耿红炎

茅盾

海是深绿色的,说不上光滑;排了队的小浪开正步走,数不清有多少,喊着口令“一,二——一”似的,朝喇叭口的海塘来了。挤到沙滩边,啵澌!——队伍解散,喷着忿怒的白沫。然而后一排又赶着扑上来了。

三只五只的白鸥轻轻地掠过,翅膀扑着波浪,——一点一点躁怒起来的波浪。

风在掌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象个大眼睛,闪射着金光。满海全是金眼睛,全在跳跃。海塘下空隆空隆地腾起了喊杀。

而这些海的跳跃着的金眼睛重重叠叠一排接一排,一排怒似一排,一排比一排浓溢着血色的赤,连到天边,成为绀金色的一抹。这上头,半轮火红的夕阳!

半边天烧红了,重甸甸地压在夕阳的光头上。

愤怒地挣扎的夕阳似乎在说:

——哦,哦!我已经尽了今天的历史的使命,我已经走完了今天的路程了!现在,现在,是我的休息时间到了,是我的死期到了!哦,哦!却也是我的新生期快开始了!明天,从海的那一头,我将威武地升起来,给你们光明,给你们温暖,给你们快乐!

呼……呼……

风带着永远不会死的太阳的宣言到全世界。高的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汪洋的太平洋,阴郁的古老的小村落,银的白光冻凝了的都市,——一切,一切,夕阳都喷上了一口血焰!

两点三点白鸥划破了渐变为赭色的天空。

风带着夕阳的宣言走了。

象忽然熔化了似的,海的无数跳跃着的金眼睛摊平为暗绿的大面孔。

远处有悲壮的笳声。

夜的黑幕沉重地将落未落。

不知到什么地方去过一次的风,忽然又回来了;这回是打着鼓似的:勃仑仑!勃仑仑!不,不单是风,有雷!风挟着雷声!

海又动荡,波浪跳起来,轰!轰!

在夜的海上,大风雨来了!

《黄昏》是《雷雨前》的姐妹篇,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如果说,在三十代中期黑暗的中国,《雷雨前》如同振奋人心的预言,信心百倍地预示了黑暗势力必定覆灭,革命的大雷雨终将到来,那么《黄昏》则是一曲高吭激越的颂歌,热情讴歌了革命斗争的急风暴雨。

《黄昏》通过海滨日落、黄昏降临时天和海种种变化的描写,用象征手法表明,黄昏虽是黑暗与光明的交替,但光明必定要降临,而促成这一变化的便是革命大风雨的到来。

作者先写海边日落时海天变化的情景。黄昏将近,海的颜色渐渐加深,风在“掌号”,浪在跳跃,“开正步走”;夕阳下,跳跃的波浪闪着金光,“满海全是金眼睛”。一排排跳跃的金眼睛涌到天边,“成为绀金色的一抹。这上头,半轮火红的夕阳!”这是一幅多么壮美热烈的海上夕照图!作者大量运用拟人、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使图中每一笔都充满了生命的跃动、流溢着生命的色彩。深绿的海水、金色的波浪、洁白的鸥鸟、天边海浪形成的一抹绀金色,是夕阳给大海涂抹的颜色;一排排细浪挤到沙滩边又散开发出的“澌啵”声,风吹奏的“冲锋号”声,海塘下“空隆空隆的喊杀”声,这是夕阳中演出的海的奏鸣曲。这毕竟是通向天亮的黄昏,光明正酝酿着崭新的诞生。如火如荼的夕阳在宣言:“明天,从海的那一头,我将威武地升起来,给你们光明,给你们温暖,给你们快乐!”风,这光明的使者,立刻把太阳不死的宣言带到了全世界,“一切,一切,夕阳都喷上了一口血焰!”黑暗是暂时的,短命的,光明是不息的,永恒的!这便是此处象征的寓意所在。

接下去,作者写黄昏降临后大海的变化。日落黄昏,渐变为赭色的天空中,几点白鸥匆匆掠过,“风带着夕阳的宣言去了”。没有了风的呼号喧啸,沸腾的大海仿佛一下子溶化了,黑夜迅速降下帷幕。在悲壮的笳声烘托下,夜显得那样阴森可怖。就在黑暗势力将要吞噬一切的时刻,风,回来了!“不,不单是风,有雷!”风挟着雷,“勃仑仑勃仑仑”地呐喊着,“海又动荡,波浪跳起来,轰!轰!”在作者笔下,大风雨来得是那样生动而有活力,它象征着革命的转机和斗争高潮的到来,它将促成光明战胜黑暗的历史性演变!作品中,风,犹如一只呼雷唤雨的鸥鸟,它的出现总是伴随着海的喧腾怒号,它使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充满希望;风是大雷雨的先声,是光明的使者,作者对它怀抱着热切的期望,一寄托着热烈的憧憬。

在艺术上,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含蓄蕴藉而又明朗显豁,深沉隽永而又奔放热情,精细入微而又恢宏阔大,技巧阅熟,独具特色。文中,大海,白鸥,海风,夕阳,雷声,加上作者的主观感情,构成了一个壮阔深沉而又诗意盎然的艺术境界。作者充分调动摹声、摹色、摹形等手段,将声响、色彩、图象汇聚一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作者状物写景,形神兼备,日落潮涨,肖似逼真,但用笔极简,撮其主要特征以神似为目的。这正如刘勰所说:“写意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徘徊。”传神,传时代精神之神,这是作者全力要达到的,作品描绘的海滨黄昏宏伟壮丽的景观和风雷激荡的声势,不正是中国政治与社会风云变幻的艺术写照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