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陈嚣①与民纪伯为邻,伯夜窃②藩嚣地自益。嚣见之,伺伯去后,密拔其藩一丈,以地益③伯。伯觉之,惭惶④,既还所侵,又却⑤一丈。太守周府君高嚣德义,刻石旌表⑥其闾⑦,号曰义里。
【注释】
①陈嚣:字君期,东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明韩纬诗,京师语曰:“关东说诗陈君期。”拜太中大夫。年七十,每朝贺,帝待以师傅之礼,赐几杖,入朝不趋,赞事不名。以病乞骸骨,以大夫位终。此文出《太平御览》卷四二四。②窃:偷偷地。③益:增加。④惭惶:惭愧惶恐。⑤却:退让。⑥旌表:古代统治者用立牌坊或挂匾额等表扬遵守封建礼教的人。⑦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亦指里巷的大门,后指人聚居处。
【译文】
陈嚣与纪伯是邻居,纪伯晚上偷偷地将竹篱笆向陈嚣地里移动,以增加自己的土地。陈嚣发现了,等到纪伯走后,就悄悄将篱笆又向自己这边移动一丈,使纪伯的地面积更大。纪伯发觉以后,感到十分惭愧惶恐,除去归还侵占的土地之外,又将篱笆向自己这边移动一丈。周太守认为陈嚣的品德高尚,特意刻石来表彰他所住的这个地方,称之为“义里”。
【延伸阅读】
中国人自古就十分重视邻里关系,一则街坊邻居原本就是同本同宗,渊源有自;二则彼此熟悉,知根知底,照应方便,古话说的好“远亲不如近邻”。所以邻里关系在个人家庭的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邻里关系固然重要,但是不少人却未能很好处理,关系交恶,彼此为难的例子屡见不鲜。事实上,邻里之间不同于官场,不存在严重的利害冲突,很多都是源于生活小事,只因双方各不相让,最后反目成仇。假如一方退让的话,事情或者能够好转,陈嚣就是一例。因为他的主动让步,使得一场可以对簿公堂的邻里纠纷,最后竟然转化成了官府表彰的德义美谈。忍让的功效,在邻里关系的处理上,确实不容小觑。相传在明代的郑板桥身上也发生过类似的故事。郑板桥的弟弟为了盖房子与邻居争地,彼此互不退让,郑板桥回信时做了一首诗:“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邻居知悉后非常感动,遂各自退让三尺,而成了六尺巷。不过单纯的忍让,也未必能够完全解决问题。陈嚣的经历毕竟是非常特殊的,因为他的主动退让,引发了纪伯的悔改,使得问题得以和平解决。正如现在的社会,如果我们在大力提倡什么的时候,往往现实中我们正在严重缺乏什么。或许正是因为陈嚣和纪伯事件的难得一见,所以周太守才会大张旗鼓地去刻石旌表。然而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碰到类似的善心未泯的邻居,假如对方没有退让并且贪得无厌,我们又该如何呢?在文明法治的社会,礼让固然不错,吃亏以求安宁也是明智之举,但如果礼让丧失了底线,吃亏而影响生活,就不得不反思其效果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