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心》作品分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法国存在主义*大师萨特*的代表作品。又译《厌恶》。这部小说是萨特用文学形式来阐述他早期存在主义哲学观点的重要作品。小说的主人公安东纳·罗康丹是个有历史癖的30岁的单身汉。为了写法国18世纪冒险家、阴谋家德·洛勒旁侯爵的传记,他钻图书馆,遍查历史资料,弄得精疲力尽,不得不将这项工作放置一边。罗康丹为寻求和证实他自身存在的价值而感到痛苦万状。他从一个自学者按照字母顺序遍读图书馆藏书的做法悟到周围的人和事的存在毫无道理。一日,他从海滨拾到一块石子,看到石子的阴阳两面,突然感到一种“晕头转向”和“反胃”的恶心感觉。从此,他便感到“恶心”无处不在,而又从未离开过他。在这部日记体小说中,主人公罗康丹是萨特塑造的一个图解式典型的存在主义人物,作者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孤独感。他所生活的是一个污秽龌龊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人都萎靡不振,浑浑噩噩,彷徨苦闷,感到生活没有意义。罗康丹最后得出结论是:现实是荒诞的,人生是虚无的。在此篇小说中,作者企图通过主人公罗康丹无法排解的“恶心”感来证实存在主义哲理。正因如此,这部结构松散、无头无尾、无故事、无情节的日记体小说,被公认为哲理小说。它根本不是为了创造典型形象,才运用独到的艺术手法,而是通过作者视如工具的人物来宣扬自己的哲学观点,表现对现实资本主义的厌恶情绪。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