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诗歌
一、早期抒情诗
西班牙诗歌是与西班牙语同时产生的。西班牙语是伊比利安半岛流行的罗曼语方言,产生于中世纪。最初的西班牙语是口头语言而没有文字形式。因此,最初的西班牙诗歌也是口头诗歌。现存的早期西班牙口头诗歌资料,只是一些以阿拉伯文字或希伯来文字记录的叠句。这些叠句附加于由11世纪西班牙南部的摩尔诗人和犹太诗人所作的长诗之中。这些叠句所采用的是莫扎拉布语,这是一种西班牙语方言的早期形态。这些叠句早于普罗旺斯吟游诗歌,多为情诗,主要是一些女子思念情人的怨歌。那些用希伯来文记载的叠句,表现极为纯贞的爱情。那些用阿拉伯文记载的叠句,则显示出十分热烈的情感。然而这两类叠句都表现了非常强烈的爱情,例如:
我的心,失落惆怅;
上帝啊,不知它能否归复?
我的爱,疾病缠身,
忧伤啊,不知他何日康复?
类似这样的残篇,只是当年曾经大量流行于伊比利安半岛民间的口头诗歌的一小部分。最早的以拉丁字母记录的西班牙诗歌是13世纪的加利西亚—葡萄牙语《诗集》以及卡斯蒂利亚的民间传统诗歌——叠句颂歌。
二、中世纪史诗
西班牙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重要作品,就是无名氏之作《熙德之歌》(1140)。这部作品也是现存的中世纪西班牙史诗的范本。《熙德之歌》,像法国的《武功歌》,反映了源于西哥特时期的日耳曼封建时代习俗。这篇诗作也显示出法国文学模式的直接影响以及阿拉伯文化的渊源。“熙德”一词本身就源自阿拉伯语,意为“封建勋爵”,在诗中用作主人公罗德里戈·迪亚斯·德·维瓦的称号。德·维瓦是西班牙历史上记述颇多的一位人物。他在1079年至1099年间被阿方索六世放逐。1089年,他从摩尔人手中夺取了巴伦西亚城。《熙德之歌》不像法国的《罗兰之歌》一类的史诗纯属虚构臆想之作,而是一部有一定史实与地理根据的作品。它以比较严谨的现实主义手法,描写了这位封建时代的历史英雄。
《熙德之歌》的诗行,以14音节一行为主,但有长短变化;每行分为两半,行末押辅音韵或元音韵。这首诗显然是为宫廷诗人朗诵表演而创作的。史诗的开头对主人公罗德里戈·迪亚斯被放逐表示了同情。迪亚斯虽然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但始终忠于君王。他与穆斯林部族多次作战,屡获胜利,而且每次都把缴获的战利品奉献给君王。在他夺取巴伦西亚城之后,君王为他恢复了名誉,并赐婚他的两个女儿于两个莱昂的贵族。谁料这两个夫婿既高傲又懦弱腐化,殴打并最终遗弃了他的两个女儿。但是熙德并没有自行复仇。而是上诉君王,依法处理。
这部史诗的格调冷静、温和,反映了主人公克制、理智的性格。因此,这部西班牙诗歌史上的开篇巨制,一扫原来西班牙文学巴罗克式的浮丽风格与愤世嫉俗的讽刺主题。这是一部既体现了古典主义风格又巧妙地避免了极端倾向的作品。
其他中世纪史诗作品的原本,绝大多数现已失传,只能根据传世的编年史和民谣觅其踪迹。在幸存的中世纪史诗文本中,有一部是13世纪修订的史诗,讲述了费尔南·冈萨雷斯的故事。另一部年代更晚的史诗《罗德里戈的青年时代》虽然讲述的也是熙德的故事,却把熙德描写成为一个高傲、暴躁的青年,而不是一位严肃的封建诸侯。值得指出的是,这部史诗所描写的青年熙德的形象成了后世盛传的民谣与剧本中熙德形象的蓝本。
三、寺院诗歌
13世纪的西班牙诗坛出现了修道院里的学者与封建宫廷诗人竞争的局面。这些寺院诗人摒弃了歌颂封建时代罗马式武功的主题,而选择了对圣母、圣徒与弥撒的哥特式的虔诚赞美为内容。他们的创作源泉不是近期的西班牙历史和口头传说,而是拉丁文的手稿——从圣经、圣徒的神奇故事到古希腊罗马的传说。他们所采用的不是那种不严格的口头诗歌格律,而是规范的笔头诗作格律——四行为一诗节,每行含14音节,各行均押全韵。
贡萨洛·德·贝尔塞奥(约1200—1265)是“寺院诗派”最杰出的代表。他是一位世俗牧师,与圣米兰寺院和圣多明戈寺院有密切联系。他的诗作完全采用宗教题材,包括圣徒事迹、神学故事及圣母马利亚的故事等。他的作品《圣母故事》共计25篇,每篇讲述一个圣母的神奇故事,几乎都是根据中世纪欧洲广泛流传的有关拉丁文本改编的。贝尔塞奥诗作的成就在于他采用西班牙卡斯蒂利亚方言进行创作,将古典传说加以人性化的渲染,使之在卡斯蒂利亚地区传播。他的诗歌虽然风格朴素,近乎散文,但是这些作品所表现的纯真的信念与自然的意象却富有魅力,有的甚至不乏抒情色彩。他的作品所表现的基督教平均思想和幽默感,给人的印象尤为深刻,这也是20世纪贝尔塞奥诗名重振的重要原因之一。
与贝尔塞奥的《圣母故事》同时问世,格律相同而风格有别的另一部重要诗作是《亚历山大之歌》,其作者据传是莱昂教士胡安·洛伦索。这部诗作取材于拉丁和法文原始资料,把古代的亚历山大大帝描写成为一位富于中世纪风格的传奇英雄。在内容上,这部诗作犹如百科全书,包罗万象:古典文化、异国奇趣、神话故事、春心爱情以及道德教谕等等,无所不有。这部作品比贝尔塞奥的诗歌结构更加复杂,文体更加优美。这个流派的其他诗作有《阿波罗尼奥之歌》《约瑟之歌》及《圣马利亚之歌》等。
四、14世纪诗歌
中世纪西班牙最伟大的诗人胡安·鲁伊斯(约1283—1350),大概出生于阿尔卡拉·德·赫纳雷斯,曾在托莱多的神学院学习。该地区的大主教也是西班牙的首席主教。他在充满了酒家与摩尔舞女的环境中,主持了这所教规严格的神学院。出身于这所神学院的胡安·鲁伊斯虽然被委任为伊塔大主教,但是他的诗作仍表现在这个西班牙人与摩尔人杂居地区那种迷醉酒色的世俗生活。同时,他的诗作也包含了他从中世纪拉丁文学吸取的广泛内容——从《圣经》、天主教的《每日祈祷书》,到牧师布道时所讲的道德寓言与箴言警句,以及歌利亚情歌和奥维德的艳情诗作,应有尽有。鲁伊斯的著名诗作《真爱诗集》采用与贝尔塞奥的作品相同的四行诗节体。但是,鲁伊斯的诗作又属于一种新的特殊类型。批评家玛丽亚·罗莎·利达认为,鲁伊斯诗作的自传体与教谕式风格,源于以前许多西班牙—希伯来作者在创作中曾使用过的一种类型。这部诗集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作者笔走龙蛇,不拘一格,时而表现个人经验,时而引述拉丁典故;时而给人道德教谕,时而充满嬉笑幽默;时而表现禁欲主义,时而流露色情狂热。作者鲁伊斯本人也表现出教会牧师与街头伶人这样两重性格。
《真爱诗集》的主要部分,是一系列以第一人称叙述的艳情故事,同时附加了许多道德寓言诗,根据奥维德《爱的艺术》以及12世纪拉丁喜剧《潘菲鲁斯》改编的叙事诗、滑稽寓言诗、各种讽刺诗以及一些赞美圣母的抒情诗。总观全貌,《真爱诗集》是一部西班牙哥特文化中的诗歌大全,一部可以与但丁精雕细刻的《神曲》相比美的粗凿的人间喜剧。这部人间喜剧表现了在死亡阴影笼罩下的生活的欢乐与感伤,以及具有深刻讽刺性的幽默和天真无邪的感情。
14世纪后半叶的西班牙诗歌,只有一首诗作值得提及——巴斯克掌玺大臣佩德罗·洛佩斯·德·阿亚拉(1332—1407)所作的《宫廷诗歌》。这首诗政治性很强,同时表现了严肃的道德观念,尖锐地讽刺了当时的教会与国家的堕落腐化。
五、胡安二世统治时代的诗歌
书面的卡斯蒂利亚语抒情诗作出现晚于书面的加利西亚一葡萄牙语以及卡泰兰语抒情诗作。早期卡泰兰语诗歌,实际上是普罗旺斯吟游诗歌传统的一部分,只是在语言上有些差异。早期的加利西亚一葡萄牙语抒情诗歌,包括《友谊之歌》这类受民间诗歌影响的淳朴的抒情诗作,以及一些受普罗旺斯吟游诗歌影响的精致的抒情诗作。在13世纪与14世纪的大部分时间,西班牙文学中出现了写作宫廷情诗的风尚。甚至一些卡斯蒂利亚诗人,也要用加利西亚语写作抒情诗歌。富有才学的卡斯蒂利亚王阿方索十世(1221—1284),用加利西亚语创作了430首《圣马利亚之歌》,这些诗歌在格律技巧方面广泛反映了普罗旺斯吟游诗歌的传统。但是在1350—1450年间,西班牙抒情诗歌的语言则从以加利西亚语为主转向以卡斯蒂利亚语为主。第一部卡斯蒂利亚语诗集《拜纳诗集》出版于1445年。这部诗集尽管风格上仍以普罗旺斯吟游诗传统为主导,然而也反映出了明显的意大利诗风(尤其是但丁诗风)的影响。
胡安二世时代的两位先人文主义诗人是桑蒂利亚纳侯爵伊尼戈·洛佩斯·德·门多萨(1398—1458)和胡安·德·梅纳。桑蒂利亚纳侯爵是卡斯蒂利亚北部贵族中的显要人物,曾参与胡安二世时代的内战。他的抒情诗歌包括妙趣横生的《欲望》,宫廷诗作《诗歌》以及仿拟民歌体的《牧歌》。《牧歌》描写一位骑士路遇山区少女的情景。该诗模仿民歌风格,但结构更加精致,格调轻快。桑蒂利亚纳侯爵的另一部诗作《庞萨喜剧》(1436)是一部精心创作的、具有意大利风格的寓言式叙事诗。桑蒂利亚纳侯爵在其一生的最后20年间创作了42首十四行诗——这是继意大利之后,欧洲最早出现的十四行诗。这批诗作反映出彼特拉克的影响。桑蒂利亚纳侯爵最后的一批诗作内容广泛,涉及道德、政治及宗教等主题。
胡安·德·梅纳(1411—1456),出生于科尔多瓦一个原先信奉犹太教的家庭。梅纳是一位典型的西班牙南方学者和人文主义者。他曾在萨拉曼卡大学及罗马学习,后任胡安二世宫廷的拉丁文秘书。梅纳的诗作可分为两类——吟游诗式的爱情诗以及政治—道德诗。他的爱情诗闪烁着学者的才智,表现了微妙的心理,并采用近似宗教文学的夸张手法。他的政治—道德诗,例如《桑蒂利亚纳侯爵的加冕》,是一种难度很大的寓言诗作。其中的人物或置身于地狱,或置身于天堂;而作者所要歌颂的桑蒂利亚纳侯爵则被描写成文武双全的骑士楷模。梅纳最出色的诗作是《命运的迷宫》。这首长诗由300个诗节构成,每个诗节含8个诗行,每一诗行含12个音节。这首长诗描写了诗人在代表上帝的神女引导下参观了命运的迷宫。诗中出现的古罗马神话中的主神与农神,分别代表胡安二世和他的大臣唐·阿尔瓦罗·德·鲁纳。诗中预言了西班牙民族的团结。这首长诗,语言精美,大量使用拉丁化词汇以及古典文学典故,同时又表现了一种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这首长诗所取得的高度艺术与思想成就,使得梅纳成为15世纪西班牙诗坛上最杰出的文艺复兴运动先驱。
这一时代的另一重要诗作是豪尔赫·曼里克(1440—1479)的《悼亡父》。这首挽诗是西班牙文学史上最精致的诗篇之一。这首诗作语言朴素,音韵典雅,成为深受世界各西班牙语区人民喜爱的传世佳作。
六、斐迪南与伊萨贝拉统治时代的诗歌
15世纪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与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萨贝拉联姻,完成了西班牙的政治统一。1492年,西班牙朝廷驱逐了所有没有归顺天主教的犹太人,并且攻陷了西班牙国土上残存的最后一个穆斯林王国——格拉纳达,从而又完成了宗教的统一。中世纪时代结束,在艺术与教育领域,迎来了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继承普罗旺斯吟游诗歌传统的西班牙抒情诗歌,依然继续绵延。西班牙的宗教诗歌则带上了更多的个人感情色彩,代表作者是伊尼戈·德·孟多萨和阿姆布罗辛·蒙特西诺。这一时期诗歌的一项最重要的发展就是诗歌界对民歌传统产生了新的兴趣。民歌主要有两种类型——叠句颂歌和谣曲。叠句颂歌起源于莫萨拉贝语的短诗“哈尔查”,而谣曲是从古代史诗中的片断演变而来的;此时人们把这些叠句颂歌与谣曲收集、整理成册出版。1511年,赫尔南多·德尔·卡斯蒂略出版了民歌大全《诗歌总集》。这部诗歌集在16世纪中,曾几次重版,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几代诗人都曾产生过影响。
谣曲在西班牙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谣曲是从《熙德之歌》等史诗中的片断演变而来的带抒情色彩的短诗。它保留了史诗的格律特征——每行含16个音节,平分为两个半行,行尾押辅音韵。但是在现代版本中,原来的8音节半行排为一行,因此形成了偶行押辅音韵的格式。有些谣曲则是从卡罗林王朝的故事、亚瑟王故事、摩尔人故事等演变而来的。谣曲最先是以单页印刷出版的,后来以小册子形式重印。到了1600年,卷帙浩繁的《谣曲总集》问世。著名的西班牙文学“黄金时代”戏剧就是在谣曲故事的基础上创作的。谣曲故事脍炙人口,常被引用。谣曲这种文学类型,从“黄金时代”到浪漫主义时期以及洛尔卡时代的新民歌派,代代相继,流传不辍。口头民谣的传统至今仍流行于西班牙的一些比较封闭的地区以及巴尔干、北非与美洲的西班牙语区。
七、16世纪的文艺复兴诗歌
1526年,威尼斯驻格拉纳达的大使安德烈亚·纳瓦吉罗,建议格拉纳达的宫廷诗人胡安·博斯坎用西班牙语试作十四行诗等意大利形式的诗歌。博斯坎与他的诗友加尔西拉索·德·拉·维加(1503—1536)合作,在试作意大利式诗歌方面取得了革命性的成功,从而在西班牙诗歌史上开创了一种新型的诗歌,改变了诗歌的情调。而这一场诗歌革命的成功,主要应归功于维加卓越的美学天才。维加不仅借用了意大利诗歌的格律形式,而且吸取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精神。他的诗作以丰富的感觉语汇和暗喻手段描述了乡间生活、色情内容与神话故事,表现了一种新的美感——一种情调悲哀、以理想化了的古代场景与风光为背景的美。维加的诗作,虽然在风格上受维吉尔、桑纳扎罗、彼特拉克以及奥维德的影响,但是仍有他自己的独到之处。例如:
在幽美的塔霍溪畔
有一片翠绿的柳林
树上爬满了常青藤
从树干一直到树顶
交织连环层层叠叠
阳光难透浓密树荫
溪水潺潺轻拍绿岸
润物轻轻悦耳动听
博斯坎与维加的诗作都是在他们死后合集出版的(1543)。这部合集在16世纪曾多次重版。1570年又单独出版了维加的诗集。1574年,萨拉曼卡大学的一位教授,出版了维加诗集的注释本。1580年,学者诗人费尔南多·德·赫雷拉出版了由他注释的维加诗集。维加的诗作,被奉为人文主义诗歌经典。他的35首十四行诗、5首颂歌、两首哀歌、1首信简体诗和3首牧歌便成为西班牙文艺复兴诗歌一个流派的基础。自16世纪至今,西班牙的诗歌鲜有不受维加影响之作。16世纪有众多维加派的诗人,例如:D·H·德·门多萨(1503—1575)、H·德·阿库尼亚(约1520—1580)、B·德尔·阿尔卡萨尔(1530—1606)、F·德·菲古埃尔罗亚(1536—约1617)、F·德·阿尔达纳(1537—1578)、古蒂埃雷·德·塞蒂纳(1520—约1557)等等。然而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个以克里斯托瓦尔·德·卡斯蒂列霍(约1490—1550)为首的反对意大利诗体的民族传统诗歌流派。然而,即使是卡斯蒂列霍本人的诗作,虽然在形式上避免了意大利格律,但是在思想内容方面却主要反映了文艺复兴的精神,而不是16世纪的西班牙传统思想。
16世纪的教士诗人路易斯·德·莱昂(1527—1591)和圣胡安·德·拉·克鲁斯(1542—1591)的作品,兼蓄了基督教精神与文艺复兴精神。路易斯·德·莱昂是一位《圣经》学者和萨拉曼卡大学的教授。他的古典体颂诗,生动有力,熔贺拉斯的朴素讽刺风格和新柏拉图派的基督教精神于一炉。与维加的诗作相比,莱昂的诗歌具有更加明显的哲理特征。莱昂的诗歌调和了希腊—罗马传统与希伯来—基督教传统,其中的一些诗篇堪称古典诗歌的伟大丰碑。克鲁斯的抒情诗歌则带有一些神秘色彩。他的重要诗作《精神之歌》,采用了富有感情的意象,喻示了灵魂对上帝之爱。克鲁斯的诗作表现了西方诗歌中罕见的宗教内容与艳情色彩的结合。
与此同时,层次较低的其他诗人则继续采用西班牙的传统格律形式(主要是八音节诗行体)进行创作。15世纪类型的学者才子诗派再度兴起,创作宗教诗歌,著名者如阿隆索·德·莱德斯玛(1562—1623)的诗作《精神观念》(1600)。继承维加传统的主要人物是《维加诗集》的注释者费尔南多·德·赫雷拉(1534—1597)。他是安达卢西亚地区一个诗派的核心人物。他对《维加诗集》所作的详细注释,实际上就是一篇新柏拉图主义的诗学宣言。赫雷拉宣称:学问对于伟大的诗作是必不可少的,西班牙语与意大利语具有相同的表现力,诗歌天才在于表现神的世界。赫雷拉的古典文学知识极为广博。在他所作的注释中,对各种诗歌类型作了翔实的历史诠释,还使用了大量的希腊词语作修辞学分析。因此,他对《维加诗集》的注释本身,又是一部文艺复兴诗学的重要著作,是西班牙国内仅次于A·洛佩斯·平西亚诺的《古典诗学》(1596)的诗学作品。
赫雷拉终生致力于学问与诗歌。他写过一些以国家民族命运为主题的颂诗,其中含有从《旧约》中吸取的精神内容。然而他的社交生活中心却是格尔维斯伯爵与伯爵夫人的沙龙。在这个沙龙里活动,他仿效彼特拉克的风格,把他的诗主要献给了那位年轻美丽的伯爵夫人。他的这类诗作(十四行诗、颂诗、哀歌等)表现了他的苦恼与欢乐,但均属反映贵族与学者生活情趣的作品。在格尔维斯伯爵夫人去世后的第二年——1582年,他把这些诗作汇集成册出版了《费尔南多·德·赫雷拉诗选》。这些精美诗作的问世引起了很大反响,他也因此赢得了“诗神”的美誉。安达卢西亚派的其他诗人还有:L·B·德·索托(1548—1595)、P·德·埃斯皮诺萨(1578—1650)、F·德·里奥哈(1583—1659)、F·德·梅德拉诺(1570—1607)等。
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史诗领域,并没有出现像葡萄牙的《卢济塔尼亚人之歌》那样伟大的作品。但是可以提及阿隆索·德·埃尔西利亚(1533—约1596)描写征服智利的史诗《阿劳科人》。
八、17世纪的巴罗克诗歌
在17世纪的西班牙诗坛,出现了三位最伟大的诗人:路易斯·德·贡戈拉(1561—1627)、洛佩·德·维加(1562—1635)和弗朗西斯科·德·克维多(1580—1645)。这三位诗人代表了西班牙文学“黄金时代”后半期抒情诗的主流。
贡戈拉是出生于科尔多瓦的一位牧师。他博古通今,学识不让梅纳、赫雷拉;才华横溢,诗名可比加尔西拉索·德·拉·维加。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贡戈拉正是继承与发展了加尔西拉索的风格,臻于诗意的完美与美学的纯洁,摒弃了表现爱情、宗教、政治主题时常见的平庸格调。
贡戈拉与洛佩·德·维加和弗朗西斯科·德·克维多一样,不仅创作文艺复兴风格的意大利体诗歌,而且也写中世纪民歌风格的八音节行及其他短行诗作。他的民歌体作品,充分体现了民歌的传统主题与格律,但同时又清晰地表现了作者精美的艺术加工,而明显地区别于粗拙的无名氏民歌作品。他的十四行诗作,无论其主题是歌颂英雄、哀悼亡者还是艳情笑闹,艺术形式上均达到炉火纯青、完美无缺的程度。他最出色的古典诗作句法词序奇谲、比喻用法复杂、神话典故繁多,因而十分难读。《波利菲莫与加拉特亚的故事》是他的古典诗歌的代表作。他的这类诗作,词藻华丽而冷僻,史称“夸饰主义”或“贡戈拉主义”。后世的西班牙诗人与美洲西班牙诗人多有效法“夸饰主义”者,但无人能超越贡戈拉。
贡戈拉的主要诗作所描写的世界是一个五光十色的物质世界。诗人竭力以语言表现这个真实的自然,而与那些对自然的臆想描写竞争高下。贡戈拉的这个创作风格,后来成为20世纪西班牙最富才学的现代派诗人仿效的楷模。
洛佩·德·维加是西班牙文学“黄金时代”抒情戏剧的创始者,也是一位多产诗人。仅他所写的十四行诗就达1600多首。此外,他还写了许多长篇叙事诗,最著名的是《被征服的耶路撒冷》。1604至1637年间,他出版了五部抒情诗集。他的抒情诗,虽不及贡戈拉诗作精美,但却以类型多样、富于独创和优雅流畅著称。他的颂歌、牧歌、哀歌、十四行诗,师法加尔西拉索·德·维加的古典诗歌传统,略有巴罗克风格色彩。他的一些诗作,在学识与技巧上逊于贡戈拉,但在表现主观情感上则胜过贡戈拉。他的民歌体抒情诗却平淡无奇,雷同于无名氏作的民歌。他在融合文学诗与民歌这两种诗歌传统方面的尝试亦成绩平平。然而,在西班牙诗歌中,洛佩·德·维加的平易、流畅、写实的风格确备受称道,曾被人誉为“大自然的精灵”。
弗朗西斯科·德·克维多也是一位擅长各类诗歌写作的多产诗人。他的诗作代表了西班牙巴罗克时代诗歌严肃的道德讽喻倾向。他的绝大多数诗篇,都带有机智、尖锐的讽刺特征。他所使用的常见双关语以及其他格言警句,往往妙趣横生而又严肃深沉。
按照传统的观点,17世纪的西班牙诗人,总的可以分成两派——贡戈拉的“夸饰主义”派和克维多的“格言警句”派。事实上,17世纪的西班牙诗歌,几乎普遍地具有引用古典(希腊、罗马)文学及神话典故的特征和带有“夸饰主义”的色彩。几乎所有的诗人都爱使用双关、比喻、警句等巴罗克风格的修辞手段。问题在于区分、辨明每位诗人的个人风格及其诗作的特殊形式。
17世纪西班牙的重要诗学论著有:L·卡里略和索托马约尔的《诗学》(1611),J·德·豪雷吉的《诗论》(1623),以及B·格拉西安的《创造性的警语与艺术》(1642)等。
17世纪西班牙的重要史诗作品有B·德·巴尔武埃纳的《贝尔纳尔多》(1624)等。
九、1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诗歌
到了17世纪后半叶,西班牙出现了文化衰退趋势。巴罗克风格的诗歌创作,仍在继续,但已陷于陈规俗套,无力自我更新。伊加西奥·德·卢桑(1702—1754)学习了意大利与法国当时的文艺思潮,引进了新古典主义,借以清除巴罗克极端主义的影响,开创一种崭新的、充满哲理的、顺乎国际潮流的西班牙新古典主义诗歌。卢桑的诗歌论著《诗学》(1737)主要是以穆拉托里等人的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为依据的。《诗学》的出版引起了一系列有关17世纪否定古典主义的西班牙文学的大辩论。结果是回归到16世纪以加尔西拉索·德·维加和路易斯·德·莱昂为代表的古典主义传统。18世纪西班牙新古典主义最杰出的诗人是胡安·梅伦德斯·巴尔德斯(1754—1817)。他的哀歌与牧歌情调忧郁,表现了一种古典式的克制和一种细腻的先浪漫主义情感。他的诗作若是早200年,发表于16世纪,那么他只能被视作二流诗人。但是在18世纪,他却成了西班牙抒情诗界的管领风骚者。费利克斯·萨马涅戈(1745—1801)和托马斯·伊里亚特(1750—1791),是两位重要的寓言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明显地反映出法国作家拉封丹与伏尔泰的影响。
十、19世纪的浪漫主义和后浪漫主义诗歌
像新古典主义一样,浪漫主义也是从国外传入西班牙的。起初,正是德国人和英国人帮助西班牙人重新发现并欣赏西班牙的谣曲和“黄金时代”的抒情诗。嗣后,里瓦斯公爵(1791—1865)发表了他的新诗集《历史歌谣》(1841)。这部新诗集以浓烈的怀旧情感和绚丽的文学色彩,描绘了西班牙的民族传说与历史风貌,成为西班牙浪漫义主义的早期诗作。然而更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人是何塞·德·埃斯普龙塞达(1808—1842)。他是一位在政治上与爱情上激烈奔放的拜伦式人物。他的《抒情诗集》(1840),感情强烈,音韵节奏新颖。诗作所表现的情欲与自由意志的冲动,往往带有叛逆性与无政府主义的色彩。其代表作是诗剧《萨拉曼卡的学生》。这部诗剧生气蓬勃,技法精妙。何塞·索里利亚(1817—1893),深受里瓦斯与埃斯普龙塞达的影响。他把唐·璜的故事改编成舞台诗剧《堂胡安·特诺里奥》,获得巨大成功。这部诗剧今天在西班牙依然年年上演。索里利亚诗作的成功,使得浪漫主义在西班牙文学史上扎下了根。索里利亚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在他谢世时,他已经成为西班牙浪漫主义运动的旗手,成为19世纪的洛佩·德·维加。
古斯塔沃·阿道弗·贝克尔(1836—1870)诗作的特征是:形式简洁,风格属于柏拉图式的浪漫理想主义。他的《抒情诗集》(1871)共收有76首短诗。这些抒情诗作语言简朴,富有音乐性,类似民歌风格;然而它们所表现的内涵却是一种感情的梦幻——爱情、绝望、怀念等各种感情均如梦幻,难以名状。
罗萨莉亚·德·卡斯特罗(1837—1885)和哈辛托·贝达格尔(1845—1902),是西班牙两位著名的以方言写作的浪漫主义诗人。罗萨莉亚以加利西亚语创作;哈辛托用卡泰兰语创作。这两位诗人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可与贝克尔相比拟。
拉蒙·德·坎波亚莫尔(1817—1901)和加斯帕尔·努涅斯·德·阿尔塞(1832—1903)是两位后浪漫主义诗人,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倾向。他们的诗作流行广泛。他们以后,现代派诗潮便成为20世纪西班牙诗歌的主流。
十一、20世纪诗歌
卢本·达里奥(1867—1916)出生于尼加拉瓜;然而他在诗歌革新方面的影响,却遍及世界各地的西班牙语区。他对美的崇拜,促使他完成了一次诗歌风格的革命。达里奥的诗歌革命,为西班牙现代主义诗歌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安托尼奥·马查多(1875—1939)是西班牙20世纪第一位重要诗人。然而,马查多却不是一位现代派诗人。这位生活在卡斯蒂利亚的安达卢西亚诗人,与达里奥的外向风格恰恰相反,表现为深沉而内向、潜心于探索自我心灵的奥秘。他的诗作情景交融,格调悒郁。
胡安·拉蒙·希梅内斯(1881—1958)在风格上更接近于达里奥,是西班牙现代主义诗歌兴起之后的一位重要诗人。希梅内斯像法国诗人瓦莱里一样,是一位献身于诗歌艺术、精益求精的诗家。他的诗作,去粗取精,力求准确地表达自己感情的微妙色彩。1956年他荣获诺贝尔奖。
洛尔卡(1899—1936)是20世纪西班牙最著名的诗人。他和另一位诗人阿尔贝尔蒂(生于1902)是安达卢西亚民歌体诗派的代表。他是一位富有直觉、擅长抒情的天才诗人。他的诗作融汇了西班牙文化传统的众多精华部分,包括儿童般的天真纯朴与贡戈拉式的精美繁丽。
安达卢西亚诗派来自城市的知识界成员有卡斯蒂利安斯·佩德罗·萨利纳斯(1892—1952)和豪尔赫·纪廉(生于1893)。纪廉与希梅内斯一样,是一位在艺术上精益求精的至善主义者。他受到兰波以及其他一些法国诗人的影响,但是他的《诗集》(1950)仍充分体现了他自己的独创性。他的诗作表现了他对人类在这个物质世界上生存殊感欢乐,同时又对这种生存本身存在种种疑惑。然而,他后来的诗作却表现出某些悲哀的情调,失去原来的乐观色彩。
属于洛尔卡一代的诗人中,还有两位值得提及:达马索·阿隆索(生于1898)和比森特·亚历克山德雷(生于1900)。亚历克山德雷是公认的西班牙最伟大的超现实派诗人,他支持和鼓励了许多年轻诗人的发展。阿隆索是现代西班牙最重要的人文学家和文学批评家。他的作品《愤怒的子女》(1944),导致西班牙存在主义诗潮的兴起。
西班牙内战时期(1936—1939)及战后,涌现出了许多知名诗人。其中富有才华的年轻诗人是米格尔·埃尔南德斯(1916—1942)。他出身乡村,没有受多少正规教育,但自学了许多巴罗克诗歌,后来创作了一些富有独创性的诗歌,但最后却死于狱中。
路易斯·费利佩·比万科(生于1907)、莱奥波尔多·帕内罗(生于1909)、路易斯·罗萨莱斯(生于1910)以迪奥尼西奥·里德卢埃霍(生于1912),是一群比较保守的新诗人。他们都曾积极地参加过内战,战后都在《炉渣》杂志上发表诗作。更为年轻的诗人,则趋向于两个不同的极端。何塞·加西亚·尼埃托(生于1914)、拉法埃尔·莫拉莱斯(生于1919)、何塞·马里亚·巴里韦德(生于1926)等诗人,有新古典主义与正统倾向。他们追随《炉渣》杂志派诗人,并特意将他们自己创办的杂志命名为《加尔西拉索》。而另一批青年诗人——加布里埃尔·塞拉亚(生于1911)、布拉斯德·奥特罗(生于1916)、莱奥波尔多·德·路易斯(生于1918)、比森特·加奥斯(生于1919)、卡洛斯·博索尼奥(生于1923)及欧亨尼奥·德·诺拉(生于1923)等,则倾向于带巴罗克风格的存在主义,崇尚克维多传统,集合于《钟楼》杂志周围。然而从整体上看,这些年轻诗人都反对希梅内斯的至美主义和洛尔卡那一代的诗风。他们的诗歌大多直接关注社会正义问题。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