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菲利普·鲍尔著,何本国译,译林出版社,30.75印张,2018年3月第1版,88元)
△14章:[1]注视者的目光:画室里的科学家;[2]撷取彩虹:关于颜色的物理学和化学;[3]火神的熔炉:古代的颜料技术;[4]秘方:炼金术的艺术遗产;[5]光影大师:文艺复兴的荣光;[6]古老的黄金:简朴调色板的复兴;[7]多彩的金属:合成色料与颜色化学的黎明;[8]光的统治:印象派的明亮效应;[9]对紫色的激情:染料,以及颜料的工业化;[10]午夜暗影:关于蓝色;[11]时间这个画家;[12]捕捉颜色:艺术如何在复制中显现;[13]心胜于物:在现代主义中作为形式的颜色;[14]纯粹的艺术:新的材料、新的视野。
〇让·杜布菲(1973):“没有颜色这种东西,只有带颜色的材料”。菲利普·古斯顿:“颜料到底是什么?有色的泥土罢了。”
〇直到17世纪,三种现代原色,即红色、黄色和蓝色,才得到确立。
〇达·芬奇:“绘画就是,光影组合与所有简单和复杂色彩的多彩品质紧密结合在一起”。莱昂、巴蒂斯塔、阿尔贝蒂,《论绘画》:“我希望,所有种类的颜色尽可能地以一定的优雅和愉悦出现在绘画中”。
〇化学家威廉·卡伦(约1766):“化学是这样一门艺术……就各种艺术意图来说,化学能产生比任何天然产物更为适用的多种人造物质”。
〇1961年加加林:“从太空中看,地球是蓝色的”。
〇原则一如既往,技术却日新月异。
〇梵高说过:“未来的画家是此前从未有过的着色师”。
〇作者搅动炼金术的坩埚,聆听画家与画材商的争执,又拈起科学家的色卡和棱镜,细腻地谱写出梦想家与手艺协力合作、发明新颜料的漫长故事:千百年来,艺术需求刺激了化学工艺的演进,绘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色彩谱系又因科学而扩张。名画背后的科技革新,给人们带来了理解西方艺术史的独特维度。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