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谋《玛丁老头》东方文学名著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李谋

【作家简介】佐基(1908—1990),缅甸现代著名作家、人与文学评论家。原名吴登汉,缅甸皮亚蓬镇人。少年时曾在寺庙中读书,学习诗文。14岁时即开始写诗,后就读于仰光大学。在20年代末期、30年代初在仰光大学学习期间曾与德班貌瓦、敏杜温等人发动了缅甸文坛上一场改革文风的运动,被后人称之为“实验文学运动”。他是这场文学运动的主将之一,也是首创者。他写小说、新诗,也写剧本,还运用新的观点写过不少文学评论文章。在仰光大学毕业后,赴英国留学,又获图书馆学毕业证书。返缅后,长期在仰光大学担任图书馆馆长的职务。后曾任缅甸历史委员会主席、缅甸文学宫文学奖评委等职。1962年曾作为缅甸仰光大学教授代表团成员来华访问,访华期间写过访华友好诗歌多首。他的诗语调铿锵,富于想象,清新朴实,充满爱国情感。他早期所写的《金色的缅甸紫檀花》、《古代蒲甘》、《泼水节》、《我们的国家》、《当你死去的时候》等诗都是名篇,后来还写过《水浮莲》诗多首。他的诗集有:《金色的缅甸紫檀花》、《水浮莲》和《古代蒲甘》等。《古代蒲甘》诗集获1988年度缅甸国家文学宫文学奖。他的短篇小说大多收入《实验文学三人集》中,具有语言简练、生动幽默、寓意深刻的特色。代表作有:讽刺逃避劳动的懒汉的《他的妻》、赞扬爱国主义思想的《蒲甘集》和本篇所述《玛丁老头》等。他也写过一些短剧,翻译过法国名作家莫里哀的剧作。他的文学评论文章也很有见地,曾与敏杜温文章一起收入《文学界》文集,后又于1963年出版了他自己的论文专辑《文学疏注》和《文学赏析》,对正确评价和认识缅甸文学的发展过程,以及对一些作家、名著的评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所著《评德钦哥都迈》一书,对缅甸现代文豪德钦哥都迈的创作生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曾获1956年度缅甸国家文学宫文学奖。总之,他的文艺思想与创作道路对今日缅甸文坛仍有着深远影响。

《玛丁老头》,林煌天译,载《世界文学》编辑部编《亚非拉短篇小说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

【内容提要】短篇小说《玛丁老头》篇幅不长,译文仅有3000余字,描绘了一位穷苦潦倒的民间木偶戏演员的形象。年迈体衰瘦小的玛丁老头瘦骨嶙峋,背部微驼,手脚都暴露着条条青筋。他那松弛瘦削的脸颊上,刻画着道道皱纹,两道浓黑的眉毛下有着两只虽已老花但仍炯炯有神的眼睛,唇上蓄着花白的胡须。他的脸上从无笑意,但当他为人们演唱时,声音却显得格外“清脆嘹亮”,面部也似乎“突然容光焕发”。玛丁老头随身带来的只有三件东西,即:一个小木偶公主、一只棕榈叶箱、一条带蓬小船,这也是他的全部家当和财产。和老人形成鲜明对比的似乎就是他所带来的经常背靠背背在肩头的那个小木偶公主。那小木偶公主却与老人愁苦失望的脸色完全相反,总是“一张甜美的笑脸。那俊俏的小脸蛋,配上一对圆圆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两片薄薄嘴唇上还涂着朱红的胭脂”。这木偶公主似乎就是传说当年与老人曾经相爱的那位漂亮姑娘的化身,她与老人永远形影不离。每当“缅历12月是玛丁老头背着他那满面笑容的小木偶,一年一度来我们村庄演唱的月份。每当这个时候,村里的孩子们都在望眼欲穿地盼望着他的到来”。当他来时,村里不论老人、年青人都很怜爱他、照顾他,给他倒茶、送饭、为他让座,向他热情地招呼,问寒问暖。老人便会在浓密的树荫下,为人们演唱起木偶戏来。他在为人们献过技、满足了观众的愿望、吃饱了肚子以后,玛丁老头“总是带着对世俗无法容忍的神态,毫不迟疑地走向自己那只带蓬的小船”,悄悄离去。今年12月又到了,“村里树枝上的嫩芽已经舒展开来”,“甚至在这个月份里,一向同玛丁老头争鸣的杜鹃鸟也停止了啼叫”……可是玛丁老头却异乎寻常地还没有露面。原来玛丁老头“准备在今年转回我们村子之前的冬末春初之际,他被病魔缠上了”。最后,无意中“我”在小丛林中的小棚里发现了玛丁老头的尸体。“看样子是昨天晚上刚刚去世的。”

【作品鉴赏】《玛丁老头》这篇短篇小说看上去情节异乎寻常地简单,简直有些不像小说,而是一篇人物速写或纪实小传。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也仅仅只有“我”和玛丁老头两个,其他人物都是些陪衬的,只发表一两句议论的围观的群众了。本小说发表于30年代的初期,其主题思想是抒发作者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歌颂、留恋之情的。

小说一开头,作者有一段对天空景色的描写。“空中飘浮着朵朵彩云,有的呈现出金黄色、火红色,有的呈现出紫色或暗灰色。由于高空狂风的吹卷,云彩顿时形态万千,变幻莫测。就在这时,我看见从大片云层中分裂出一小块彩云,它置身于一朵朵摆出一副达官贵人架势的云彩之中,好像找不到安身之所,孤零零地一忽儿向南飘动,一忽儿又往北浮去。”接着作者在第二段又议论道:“当夜幕刚刚降临大地时,那些五颜六色、光芒四射的彩云,早已在我的脑海中消失,只有那朵孤独的浮云却一直使我神往。”作者就是用这种象征与联想引出了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我和玛丁老头。人生如云,瞬间即逝,但孤僻的四处飘零献艺的玛丁老头却是一朵永远留在人们脑海中的彩云。看过小说全文,使人进一步感到,作者并非仅仅写一个落魄的老民间艺人,而似乎是隐喻着:在殖民主义统治下,只有少数人像玛丁老头那样仍在坚持着发扬民族文化,但是步履艰难。这表明:缅甸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不会埋没的,就像那个永远微笑的小木偶公主会永葆青春魅力,有朝一日仍将被人们所认识并大放异彩。在作者笔下并没有着重对老人的木偶艺术表演进行具体描写,只写道:“他既能节拍准确地演唱各种古老的曲调,也能凑合着唱一些时兴的歌曲。他的歌声虽然同他的年龄不甚相称,声调却还优美动听。”但是从孩子们“望眼欲穿地盼望着他的到来”,他“总是受到人们热情欢迎和赞赏”,他的歌声“清脆嘹亮”……足以说明他的艺术魅力和高超演技。这也隐喻着:在殖民主义统治下缅甸传统文化虽然受到歧视压抑,濒于被消灭的边缘,但是仍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喜爱。作者所写的这些正是玛丁老头——缅甸传统文化永远留在人们记忆之中的缘由。作者对玛丁老头的不幸去世满腹感慨地写道:“玛丁老头同满面春风的小木偶公主一起生活的日子,现在结束了。啊!玛丁老头,就是你啊!用你的歌声给人们带来了欢乐。我要用这一句话向您祝愿:愿你升上美好的天堂!”这是作者对小说主人公玛丁老头一生的评价和总结。事实上这也是作者对一切坚持传统文化的人们的歌颂与祝愿。玛丁老头从不离身的背对背背着的满面笑容的小木偶公主可能象征着当年与老人相爱的漂亮姑娘,更象征着老人毕生为之奋斗、执著追求的,永葆青春活力的缅甸传统文化艺术。所以,人们评论这篇小说时说,作品表现了作者要求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一贯主张和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作者对玛丁老头这一典型的描写可以说是惟妙惟肖。当我们看完小说,闭上眼睛,这个我们本来并不熟悉的玛丁老头的形象就会蓦地栩栩如生地伫立在你的面前,可见作者笔法的成功。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佐基在本篇很多地方都采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使得人物性格与形象更加突出。比如:天上孤零零飘动游离的云彩和只身流浪到处献艺的木偶戏艺人玛丁老头;瘦小干瘪、愁苦凝滞的玛丁老头与他那美丽俊俏、无忧欢笑的小木偶公主;老人的冷漠傲慢、孤独寡言与人们对他的亲切热情、怜爱照顾;玛丁老头平日的迟顿沉默、愁容满面和当他施展技艺为观众演唱时的容光焕发、歌声嘹亮,瘦小的身躯似乎也高大起来;……这一切都使作品收到了更加感人的艺术效果。

执着献身于缅甸传统文化的玛丁老头终因病魔缠身死去了。这是值得人们怀念的。但是象征着缅甸传统文化艺术的小木偶公主却仍旧天真活泼、笑容满面地留在人间。这就预示着暂时被压抑埋没的缅甸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活力,有朝一日定会更加发扬光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