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全集《见他人涂舍喻》译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见他人涂舍喻

【原文】

昔有一人,往至他舍,见他屋舍,墻壁涂治[1],其地平正,清净甚好。便问之言:“用何和涂得如是好?”主人答言:“田稻谷釴[2]水浸令熟[3],和泥涂壁,故得如是。”愚人即便而作念言:“若纯以稻釴,不如合稻而用作之,壁可白净,泥治平好。”便用稻谷和泥,用涂其壁。望得平正,返更高下,壁都劈裂。虚弃稻谷,都无利益。不如惠施,可得功德。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闻圣人说法,修行诸善。舍此身已,可得生天,及以解脱,便自杀身,望得生天及以解脱。徒自虚丧,空无所获,如彼愚人。

【注释】

[1] 涂治:涂抹平整。

[2] 釴(yì):指碎麦谷或碎谷壳。

[3] 令熟:此指将碎稻谷加水浸泡,使其变软。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看到人家的墙壁涂得既平整又白净。于是就问房主:“你用什么涂抹的墙壁,使它看起来这么好呢?”主人回答道:“是用稻谷皮加水浸泡、使其变软和上泥涂的,因此是这个样子的。”这个愚蠢的人却自作聪明地想:“如果用碎稻谷皮还不如用稻谷,那样涂出来的墙壁一定更加白净美观。”于是,他便用完整的稻谷加水和泥,再来涂墙壁和地面。他觉得这样一定能使墙壁和地面平整光洁,却没想反而到处开裂,表面更加凹凸不平。白白浪费了稻谷,却没有一点益处。这还不如把稻谷施舍给别人,倒能得到点功德。

凡夫俗子也都是这样。听说圣人传道说法,修行积累各种善业,在观念上舍弃自己的身体,就能够升天,得到解脱,于是就真的自我了断,希望能够摆脱生死苦海,升天成佛。这样的人不过是白白地丢掉了性命,到头来却一无所获,就像那个涂墙的蠢人一样。

【评析】

故事中的这个愚人,自以为很聪明,结果却适得其反,白忙活了一场。这个人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他没有抓住事物的主旨,也没有领会事物的精华,只是抓住了“皮毛”之类表面化的东西,就以为自己已经是专家了。殊不知骄傲就是跌跤的前奏,我们只有虚心求学,智慧才会随着勤奋与日俱增,也才会得到理想中的结果。

故事征引

骄傲的人十有九空

苏轼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喜欢读书。他天资聪明,记忆力也特别强,每看完一篇文章,都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经过几年苦读,年轻的苏轼已是饱学之士,许多人对他佩服三分,有的甚至要拜他为师。

这样一来,苏轼便洋洋得意起来。启蒙老师看见了,很是担忧,特地送给他一张“学无止境”的条幅。可苏轼看后却不以为然,认为启蒙老师是在嫉妒自己,就把条幅丢在书房一个角落里。

有一天,苏轼借着酒兴,挥笔写了一副对联,并命家人贴在大门口: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很快有好多人来看这幅对联,有的人见了点头称赞,有的人却连连摇头。启蒙老师知道了这件事,气得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安。

不知怎的这事惊动了仙界,于是观音大士决定装扮成一个老太婆,下凡间来找苏轼。

这天,苏轼正在家里看书,忽听有人在门外求见。他出来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婆,便问道:“老人家您有什么事吗?”观音指指门上的对联,问道:“先生,你真的已经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了?”

苏轼一听,傲慢地说:“难道我还能骗人?”

观音从口袋里摸出一本书,递上前说:“我这里有一本书,请先生帮我识识看,那上面写的是什么?”

苏轼心想:这有什么难的!于是他接过书,看都没看,就说了句:“你听着,我现在念给你听!”可是他仔细一看,从头翻到尾,又从尾翻到头,那书上的字他竟一个也不认识。

苏轼急得满头大汗,吞吞吐吐地说:“这……这……”这书上的字他从来没有见过,怎么能念得出来呢?苏轼满脸通红,只好回答说:“我没有读过这本书。”

“你这本书都没有读过,那为什么要贴这副对联呢?”观音问道。

苏轼听了,顿时羞愧万分,伸手想把门上的对联撕掉。观音忙上前阻止道:“且慢!我帮你把这副对联改一下吧。”边说边把对联改成:发奋读遍天下书,立志识尽人间字。

苏轼看了观音修改的对联,茅塞顿开。他回到书房,立刻找出启蒙老师赠的条幅,然后把它那张贴起来。

从此以后,他谦恭苦读、勤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位有名的大学问家。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