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藻
【题解】
玉藻是指古代帝王冕冠前后悬垂的贯以玉珠的五彩丝绳。本篇主要记载古代天子诸侯服饰饮食起居方面的一些制度,正文以“天子玉藻”开头,所以因以之名篇。郑玄说:“名曰‘玉藻’者,以其记天子服冕之事也。”
【原文】
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龙卷[1]以祭。玄端而朝日于东门之外,听朔于南门之外,闰月则阖门左扉,立于其中。皮弁[2]以日视朝,遂以食[3],日中而馂,奏而食。日少牢,朔月大牢;五饮:上水、浆、酒、醴、酏。卒食,玄端而居。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御瞽几[4]声之上下。年不顺成,则天子素服,乘素车,食无乐。
【注释】
[1]龙卷:俗称龙袍,天子的礼服。
[2]皮弁:一种武冠,用白鹿皮制成,形似今天的瓜皮帽。这里是指皮弁服,即配合皮弁所穿的全套服装。
[3]食,指朝食。古人每日的正食有两顿,日出而朝食,日落而夕食。
[4]几:犹考察、辨别。
【译文】
天子所戴的冕,其前端悬垂着十二条玉串,冕顶有一块前后突出的延板。天子在祭天地和宗庙时,就要头戴这种冕,身穿衮龙之袍。在春分的那天,天子则头上戴冕,身穿玄衣缥裳,在国都的东门之外举行迎日之祭。每月的初一,天子要穿戴同样的服装,以特牲告于明堂,而颁布一月的政令于南门之外。如果是闰月初一,则要合上明堂门的左边一扇,只打开其右边一扇,天子站在门中行听朔之礼。天子平日视朝,只穿皮弁之服。退朝以后的朝食,也是穿此皮弁之服。到了正午,只是吃点早上的剩饭充饥。无论是朝食、夕食或者正午的加餐,都要奏乐侑食。平常的日子,天子的伙食标准是只有羊豕二牲;每月的初一,则有牛羊豕三牲。天子有五种饮料,其中以水为最上等,其次是浆、酒、醴、酏。食毕,将朝服更换为玄端,就进入内寝休息。天子的一举一动,由左史负责记录;天子的每一句话,由右史负责记录;在天子身边侍候的乐工,负责察辨乐声是否异常。这样做是为了使天子谨言慎行,及时了解政令的得失。如果年成不好,则天子也要率先节俭,穿素服,乘素车,吃饭时也不奏乐。
【原文】
诸侯玄端以祭,裨冕以朝,皮弁以听朔于大庙,朝服以日视朝于内朝。朝,辨色始入。君日出而视之,退适路寝,听政,使人视大夫,大夫退,然后适小寝[5],释服。又朝服以食,特牲三俎祭肺,夕深衣,祭牢肉,朔月少牢,五俎四簋,子卯稷食菜羹,夫人与君同庖。
【注释】
[5]小寝:谓燕寝。诸侯路寝一,燕寝三。路寝是办公之所,在前;燕寝是休息之所,在后。
【译文】
诸侯在祭先君的时候,要穿戴玄冕之服;在朝见天子的时候,要穿戴裨冕之服;在太庙颁布一月政令的时候,要穿戴皮弁之服;每日在内朝视朝的时候,要穿戴朝服。群臣上朝较早,在天色刚亮时就开始进入宫门。国君上朝稍后,在日出以后才上朝与群臣相见。相见礼毕,国君就退到路寝听政,众大夫也各理其事。国君派人去看大夫,如果大夫无事奏议,事毕退朝,这时国君才可回到内寝休息,脱下朝服,换上玄端。进早餐时,还要穿上朝服。早餐的品种是猪肉、鱼肉、干肉三种;将食,先要祭肺。中午,也要以早餐的剩饭作为加餐。进晚餐时,要穿上深衣;将食,先要把猪肉切为小段而祭之。每月的初一,膳用羊、豕二牲,五个菜,即羊肉、猪肉、鱼肉、干肉和猪肉皮,主食是黍、稷各二簋。遇到子卯忌日,国君要降低膳食标准,不得杀牲,只可以稷为饭,以菜为羹而已国君夫人与国君同牢进餐,不再单独为夫人杀牲。
【原文】
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君子远庖厨[6],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至于八月不雨,君不举。年不顺成,君衣布搢本,关梁不租,山泽列[7]而不赋,土功不兴,大夫不得造车马。卜人定龟,史定墨,君定体。君羔幦虎犆[8];大夫齐车,鹿幦豹犆,朝车;士齐车,鹿幦豹犆。
【注释】
[6]庖厨:宰杀烹割禽兽之处。
[7]列:通“迥”,遮拦。
[8]犆:缘边,镶边。
【译文】
没有特殊的原因,诸侯不得杀牛,大夫不得杀羊,士不得杀狗和猪。凡有仁爱之心的君子,都离庖厨远远的,以免耳闻目睹禽兽之被宰杀。对于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君子是不会亲自动手宰杀的。如果连续八个月不下雨,形成旱灾,国君的膳食就不得杀牲。如果年成不好,国君要自我贬损,穿麻布之衣,插竹制之笏,在关口和过桥之处不收租税;不到节令不准进入山泽采伐渔猎,到了节令则不加禁止任其采伐渔猎也不征税,不兴土木工程。大夫也不许造新车。占卜时,由卜人审视龟甲上旁出的细小裂纹,由太史审视龟甲上显示龟兆的粗大裂纹,由国君审视这些粗大的裂纹意味着什么。国君的斋车,用羔皮覆盖车轼,又用虎皮镶边。大夫的斋车,用鹿皮覆盖车轼,又用豹皮镶边。大夫的朝车,士的斋车,都与大夫的斋车同饰,即用鹿皮覆轼,用豹皮镶边。
【原文】
君子之居恒当户,寝恒东首。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9],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日五盥,沐稷而靧[10]粱,栉用樿栉,发晞用象栉,进禨进羞,工乃升歌。浴用二巾,上絺下绤,出杅[11],履蒯席[12],连[13]用汤,履蒲席,衣布晞身,乃屦进饮。将适公所,宿齐戒,居外寝,沐浴,史进象笏,书思对命;旣服,习容观玉声,乃出,揖私朝[14],辉如也,登车则有光矣。
【注释】
[9]变:仪容变得端庄,心情变得敬惧。
[10]靧:洗脸。
[11]杅:浴盆。
[12]蒯席:蒯草编织的席。蒯席粗涩,便于刮去足垢。
[13]连:浇淋、冲洗。
[14]私朝:大夫自家治事之朝。
【译文】
君子的燕坐之处总是对着门户,睡眠的时候总是头朝东方。若有大风、电闪雷鸣、暴雨,这是上天发怒,君子就要改变常态,心怀悚惧,即使是已经就寝也要起床,穿戴整齐,肃然端坐。每天要洗五次手。用淘稷的水洗发,用淘粱的水洗脸。梳理刚洗过头的湿发,要用白理木作的梳子;头发干了以后容易发涩,这时要用象牙梳子。洗过之后,要喝点酒,吃点东西,同时命乐工升堂唱歌,这对消除疲劳有好处。洗澡的时候,要用两种浴巾擦身:擦上体用细葛巾,擦下体用粗葛巾。从浴盆中出来,要先立在蒯席上面,用热水冲洗双脚,然后再脚踏蒲席,穿上布衣以吸干身上水滴,最后穿上鞋子,接着再喝点酒,吃点东西,听听音乐,以消除疲劳。做臣子的将去朝见国君,就要在前一天斋戒,沐浴,在外寝将息。史呈上记事用的笏,大夫就将面君时想要告诉国君的话、君有所问则自己将如何回答、执行君命的情况等等都简要地写在上面,以防临事有所遗忘。朝服穿戴整齐之后,要先练习一下自己的仪容举止,使佩玉之声和行步的节拍相合,然后才出发。由于做了上述准备,所以在私朝和家臣揖别时,就显得神采飞扬;到了登车时,就更是容光焕发了。
【原文】
天子搢珽,方正于天下也,诸侯荼,前诎后直,让于天子也,大夫前诎后诎,无所不让也。侍坐,则必退席;不退,则必引而去君之党。登席不由前,为躐[15]席。徒坐[16]不尽席尺,读书,食,则齐,豆去席尺。若赐之食而君客之,则命之祭,然后祭;先饭辩甞羞,饮而俟。若有甞羞者,则俟君之食,然后食,饭,饮而俟。君命之羞,羞近者,命之品甞[17]之,然后唯所欲。凡甞远食,必顺近食。君未覆手[18],不敢飧;君旣食,又饭飧,饭飧者,三饭也。君旣彻,执饭与酱,乃出,授从者。
【注释】
[15]躐:超越。
[16]徒坐:空坐,无事而坐,指非饮食及讲问时之坐。
[17]品甞:遍尝。品,遍也。
[18]覆手:吃饱以后用手擦拭嘴边,恐有肴粒黏在口边不雅相。
【译文】
天子插于绅带之间的笏叫埏,其形状四角皆方,这是要向天下显示天子的方正无私;诸侯插的笏叫荼,其形状是上端两角呈圆形,下端两角呈方形,这是表示诸侯降于天子;大夫所插的笏,其上下四角都是圆的,这表示大夫既要降于天子,又要降于国君。臣子陪侍国君坐,一定要把自己的坐席向侧后退一点。如果国君不让后退,也一定要向后坐,离开国君所坐之处。登席入座,要按顺序,由下而升,否则就是躐席。空坐的时候,身子要与席的前缘保持一尺的距离。读书时为了使尊者听到读书声,吃饭时为了避免弄脏席子,所以在这两种情况下,身子要坐得与席缘齐。盛食物的豆离席有一尺远。如果国君赐臣子吃饭,而且是以客礼对待臣子,那么臣子在进食之前要祭食,但也要先奉君命,然后再祭。祭过之后,臣子要先遍尝各种食品,然后慢慢地喝汤,以等候国君先吃。如果有膳宰尝食,则臣子既不须祭,也不须尝,而是等候国君吃过之后再吃,在等候国君吃饭时,自己可以喝点汤。国君命令臣子吃菜,臣子应该先吃就近的菜。国君命令臣子遍尝各种菜,然后臣子才可以想吃什么菜就吃什么菜。不论国君是否以客礼相待,凡是想取用远处的菜肴,一定要从近处开始,按着顺序,由近而远。臣子陪侍国君吃饭,在国君没有表示吃饱之前,臣子不敢先饱。在国君表示吃饱以后,臣子还要向国君劝食。劝食的礼数是臣子用汤浇饭吃,但以吃三口为限。国君吃完退席之后,侍食的臣子就可以携带吃剩的饭与酱,出门授给自己的随从以带回家,因为这是国君恩赐的呀。
【原文】
凡侑食,不尽食;食于人不饱。唯水浆不祭,若祭为已偞卑。君若赐之爵,则越席再拜稽首受,登席祭之,饮卒爵而俟君卒爵,然后授虚爵。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19]也,二爵而言言[20]斯[21],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退则坐取屦,隐辟而后屦,坐左纳右,坐右纳左。凡尊必上玄酒,唯君面尊,唯飨野人皆酒,大夫侧尊用棜,士侧尊用禁。
【注释】
[19]洒如:肃敬貌。
[20]言言:和敬貌。
[21]斯:语助词。
【译文】
凡是陪侍尊者吃饭,不可自己尽兴地吃。凡是作客吃饭,不可吃饱。在地位相等的人家吃饭,所有食品都应先祭,只有水和浆不祭,因为水、浆并非盛馔,如果也祭,就显得太降低自己身份了。臣子侍饮于君,君若赐之饮酒,臣子就应离开坐席,向国君行再拜稽首之礼,恭恭敬敬接过酒杯,然后回到自己的坐席,先祭酒,然后干杯。干杯之后,等待国君干杯,然后将空杯交给赞者。君子饮酒,饮第一杯时神色庄重,饮第二杯时神色和气恭敬;臣侍君饮,按礼是三杯为止,所以喝罢第三杯后,就应高高兴兴恭恭敬敬地退下。退下以后要跪着取鞋,而且到堂下隐蔽处去穿。穿右脚时要左腿跪下,穿左脚时要右腿跪下。凡陈设酒尊,盛放玄酒的酒尊要放在上位,这是表示重古。国君宴其臣子,只有国君正对着酒尊,这表示此酒乃国君所赐。只有在款待乡下人时全部用一般酒,不用玄酒的礼数。大夫在宴请客人时,酒尊不能正对着主人,而要设于旁侧,放在专用的木盘里,以表示主客共有此酒。士在宴请客人时,酒樽的设置与大夫同,不同的只是改攒为禁罢了。
【原文】
始冠缁布冠,自诸侯下达,冠而敝之可也。玄冠朱组缨,天子之冠也。缁布冠缋緌,诸侯之冠也。玄冠丹组缨,诸侯之齐冠也。玄冠綦组缨,士之齐冠也。缟冠玄武,子姓之冠也。缟冠素纰,旣祥之冠也。垂緌五寸,惰游之士也,玄冠缟武,不齿之服也。居冠属武,自天子下达,有事然后緌。五十不散送,亲没不髦,大帛不緌。玄冠紫緌,自鲁桓公始也。
【译文】
行冠礼时,第一次加的冠是缁布冠,上自诸侯下至士,都是如此。这种缁布冠在行过冠礼之后就不再戴,可以任其破败。天子行冠礼时,第一次加的冠是玄冠,而以朱红色的丝带作帽带;诸侯行冠礼时,第一次加的冠虽然是缁布冠,但配有彩色的帽带。玄冠而配以红色的丝质帽带,这是诸侯斋戒时所戴的冠。玄冠而配以青黑色的丝质帽带,这是士斋戒时所戴的冠。用白色生绢制冠而冠卷染作玄色,这种以白表凶以玄表吉的凶吉参半之冠,是孙子在祖父去世后父亲丧服未除而自己丧服已除时所戴之冠。用白色的生绢制冠,又用白绫为冠缘镶边,这是孝子在大祥以后戴的冠。受罚的惰游之民,其所戴冠与孝子大祥以后所戴之冠相同,但冠緌只许有五寸长。玄冠而配以白色生绢作的冠卷,这是解除惩罚的惰游者在一段时期内所戴的冠。闲居时所戴的冠,其冠緌不下垂,而要分别绾到冠卷两侧。这种作法,自天子以下都通用,只有有事时才垂緌。五十岁的人已进入老年,在送葬时可以不让腰上的孝布散垂;父母去世以后,做子女的就不须再戴髦了。用白缯制的素冠不兴垂緌作饰,因为这是一种凶冠。玄冠而配以紫色帽带,这是从鲁桓公开始的。
【原文】
朝玄端,夕深衣。深衣三袪,缝齐倍要[22],衽当旁,袂可以回肘。长中继揜尺。袷二寸,祛尺二寸,縁广寸半。以帛裹布,非礼也。士不衣织,无君者不贰采[23]。衣正色,裳间色。非列采[24]不入公门,振[25]絺绤不入公门,表裘不入公门,袭裘不入公门。纩为茧,缊为袍,襌为絅,帛为褶。朝服之以缟也,自季康子始也。孔子曰:“朝服而朝,卒朔然后服之。”曰:“国家未道,则不充其服焉。”唯君有黼裘以誓省,大裘非古也。
【注释】
[22]缝:通“丰”。丰,大也。这里是使动用法。齐:通“裔”,衣的下摆。要:古“腰”字。
[23]无君者:指离开本国的大夫士。不贰采:衣与裳同一颜色。
[24]列采:谓衣与裳异色,即贰采。列采才是正服。
[25]振,通“诊”,单也。
【译文】
诸侯的大夫士,早晨在家服玄端,晚上在家服深衣。深衣的大小尺寸是:袖围是二尺四寸,腰围是袖围的三倍;深衣的下摆是一丈四尺四寸,是腰围的加倍。衣襟开在旁边,左襟掩住右襟。袖子的宽度是二尺二寸左右,不妨碍肘部的自由活动。长衣、中衣和深衣的形制大体相同,只是长衣、中衣的袖子要比深衣长出一尺。曲领宽二寸,袖口宽一尺二寸,衣裳的镶边宽一寸半。如果外边的礼服是用布制成,而中衣却用帛制成,形成里与外不相称,就不合礼。士的阶层低贱,不能用先染丝而后织成的帛做衣料。离开本国的大夫和士,上衣与下裳应该颜色一致。凡是衣的颜色,要用正色;凡是裳的颜色,要用杂色。穿着衣裳同色的服装是不可进入公门的,夏天光穿着葛布亵衣也是不可进入公门的,冬天光穿着皮裘这层亵衣也是不可进入公门的,掩住礼服上襟,不使裼衣的领缘露出,这是对国君不够恭敬的装束,所以也不可进入公门。用新丝绵套到夹衣里制成的衣叫茧,用陈旧丝绵套到夹衣里制成的衣叫袍,有面无里的单衣叫纲,用帛做面和里但中间任何东西也不套的衣叫褶。朝服本是用麻布做的,改为用缟来做,是从鲁国的季康子开始的。孔子说:“上朝时都应穿朝服。国君在听朔时要穿皮弁服,听朔礼毕又换上朝服。”又说:“在国家多灾多难的时候,国君的礼服就不必求其全备了。”只有国君才可以穿着黼裘去参加为祭社而举行田猎的仪式,而有的人竟然穿着天子祭天的大裘去参加,这不符合古制。
【原文】
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君之右虎裘,厥左狼裘。士不衣狐白。君子狐青裘豹褎,玄绡衣以裼之;麛裘青豻褎,绞衣以裼之;羔裘豹饰,缁衣以裼之;狐裘,黄衣以裼之。锦衣狐裘,诸侯之服也。犬羊之裘不裼,不文饰也不裼。裘之饰也,见美也。吊则袭,不尽饰也;君在则裼,尽饰也。服之袭也,充[26]美也,是故尸袭,执玉龟袭,无事则裼,弗敢充也。
【注释】
[26]充:掩盖。
【译文】
国君穿狐白裘的时候,外面要配以锦衣作罩衣。国君右边的卫士穿虎裘,其左边的卫士穿狼裘。士贱,没有资格穿狐白裘。大夫和士如果里边穿的是狐青裘,用豹皮给袖口镶边,外面就要配上玄绡衣作罩衣;如果穿的是麂裘,用青犴皮给袖口镶边,外面就要配上缟素色的,罩衣;如果穿的是黑色羔裘,用豹皮给袖口镶边,外面就要配上黑色的罩衣。如果穿的是狐裘,外面就要配上黄色的罩衣。用锦衣作罩衣来配狐裘,这是只有诸侯才能穿的衣服。犬羊之裘是平民穿的,用不着裼。在不需要文饰的场合,也用不着裼。裼裘是为了显露内服之美。吊丧时要有悲痛的表情,所以要袭,不可显露文饰。在国君面前要有恭敬的表情,所以要裼,显露文饰。袭服是为了掩盖内服之美。尸是象征鬼神的,要显示尊严,所以要袭;玉和龟甲是宝瑞,所以手执玉和龟甲时要袭。但在行礼完毕后要裼,不敢掩盖内服之美。
【原文】
笏:天子以球[27]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见于天子与射,无说笏,入大庙说笏,非古也。小功不说笏,当事免则说之。旣搢必盥,虽有执于朝,弗有盥矣。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笏毕用也,因饰焉。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杀六分而去一。
【注释】
[27]球:美玉。
【译文】
笏的制作,天子是用美玉;诸侯是用象牙;大夫是用竹,但要用有斑纹的鲨鱼皮来纹饰;士也是用竹,但其下端可以用象牙。总而言之,大夫、士的笏不敢和天子、诸侯的笏那样,使用纯一的材料。诸侯、大夫和士朝见天子、参加射礼,因为这些都是吉事,用不着脱笏。在太庙中行祭礼时也不应脱笏,现在有的大夫进入太庙脱笏,并不符合古礼。办丧事是要脱笏的,否则就不便于捶胸顿足地号哭。但小功以下的丧事哀浅,可以不脱笏。当殡殓时要捶胸顿足地哭,应该脱笏。将要插笏于带而入朝见君,一定要先洗手,洗过以后,在朝中需要执笏时就不必再洗手了。凡是在国君面前需要指指画画以说明问题时,要用笏;凡是进到国君面前接受命令时,要写在笏上。笏是作为记事的竹简来用的,所以要纹饰。笏的长度是二尺六寸,其中间一段宽三寸,诸侯的笏上端要削减六分之一,大夫和士的笏上下两端都要削减六分之一。
【原文】
天子素带朱里,终辟。而诸侯素带,终辟。大夫素带,辟垂。士练带,率[28],下辟。居士锦带,弟子缟带。并纽约[29],用组。韠:君朱,大夫素,士爵韦。圜、杀、直:天子直,公、侯前后方,大夫前方后挫角,士前后正。韠,下广二尺,上广一尺,长三尺,其颈五寸,肩,革带,博二寸。大夫大带四寸。杂[30]带,君朱绿,大夫玄华,士缁,辟二寸,再缭四寸。凡带有率,无箴功。一命缊韨幽衡[31],再命赤韨幽衡,三命赤韨葱衡。天子素带,朱里,终辟。王后袆衣,夫人揄狄,三寸,长齐于带。绅长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子游曰:“参分带下,绅居二焉。”绅、韠、结三齐。君命屈狄。再命袆衣,一命襢衣,士褖衣。唯世妇命于奠茧,其它则皆从男子。
【注释】
[28]率:通“绰”,缉边。
[29]并:谓自天子达于弟子。纽约:把大带两端的纽结到一起,犹如今日之用皮带扣。
[30]杂:谓缘饰、镶边。
[31]幽:通“黝”,黑色。衡:即琦,系在佩上的玉。
【译文】
天子的大带用生帛制成,衬里是朱红色,整个大带的两侧都镶边。诸侯的大带也是用生帛制成,也全部镶边,但没有朱红色的衬里。大夫的大带也是用生帛制成,只有下垂的绅带镶边。士的大带用熟帛制成,带的两边密缉,只在绅的下端镶边。有道艺的人服用锦制的大带,在校读书的学生服用生绢制的大带。以上的大带,在将其束腰的两端结到一块时,使用的都是三寸宽的丝带,丝带下垂部分的长度与绅相齐。绅的长度规定是:士三尺,有司则二尺五寸。子游说:“绅的长度是,把从带到脚的长度分成三份,绅占三分之二。”绅、蔽膝、丝带的下垂部分都是三尺长,三者的下端相齐。大带的宽度是四寸。说到大带的镶边,天子和国君一样,都是带侧镶朱,绅侧镶绿;大夫则带的外面用玄色,里面用红色;士的大带里外都是缁色。带的上下各镶一寸宽的边,合起来就是二寸,如果里外都算,就是四寸。所有的大带,都是两边密缉,不露针脚。丝带的下垂部分和下垂的绅,遇有勤劳之事要收在手里握住,需要跑步的时候更要抱在怀里。拌的颜色与裳一致,国君是朱红色,大夫是素色,士是赤中带黑之色。拌的外形在圆、杀、直三方面的规定是,天子的拌四角都是直的,不圆不杀;诸侯的拌上下是方的;大夫的拌下端是方的,上端则裁其棱角,成为圆形;士的拌上下都是直的,同于天子。拌的尺寸是,下端二尺宽,上端一尺宽,长三尺;上端有五寸宽的颈,二寸宽的肩。革带的宽度同肩,也是二寸。用在祭服上的韨。士用赤黄色的韨,黑色的珩;大夫用赤色的韨,黑色的珩;卿用赤色的韨,青色的珩。妇人穿衣的规定是,王后穿棉衣,侯、伯的夫人穿画有雉改的祭服,子、男的夫人得到王后的准许可以穿屈狄。子、男之国,卿的妻子穿祎衣,大夫的妻子穿襢衣,士的妻子穿褖衣。只有诸侯之妾在受命给国君献茧时,可穿襢衣;其他妇女穿衣的原则是夫尊于朝,妻荣于室,根据丈夫地位的高低穿其相应的命服。
【原文】
凡侍于君,绅垂,足如履齐,颐溜[32]垂拱,视下而听上,视带以及袷,听乡任左。凡君召,以三节[33]:二节以走,一节以趋。在官不俟屦,在外不俟车。士于大夫,不敢拜迎而拜送;士于尊者,先拜进面,荅之拜则走。士于君所言,大夫没矣,则称谥若字,名士。与大夫言,名士字大夫。于大夫所,有公讳无私讳[34]。凡祭不讳,庙中不讳,教学临文[35]不讳。
【注释】
[32]颐溜:双颊如房檐般的斜垂。
[33]节:符节,有如宋代之金牌。
[34]公讳:也叫国讳,指避忌国君及国君父祖之名。私讳:也叫家讳,指避忌自家父祖之名。
[35]临文:指撰写文件、宣读法律之类。
【译文】
凡在国君身边侍立,身子应稍微前倾,使绅带不倚身而下垂,裳的前摆委地,好像让脚踩上一般,头要微低,使双颊如屋檐般斜垂,两手重合而下垂。视线虽然向下,而全神却贯注于国君。视线下不低于国君的腰带,上不高于国君衣服的衣领。听国君讲话,要用左耳来听,因为左耳比右耳听得仔细。凡国君派使者召唤臣子,用的符节共有三个。用两个符节来召,表示事情紧急,臣子要跑着前往。用一个符节来召,表示事情较缓,臣子快步前往也就行了。凡是国君召唤,臣子如果是当班,就要不等穿上鞋子就去;如果不当班,就要不等备好车子就去。士对于大夫的光临,不敢出门拜迎,因为那是双方身份相称才有的礼节,但可以在大夫告别时拜送。士去拜访卿大夫,应在门外先拜,然后进门见面,如果卿大夫在门内答拜,士要赶快跑开,表示不敢当。士在国君处讲话,如果涉及已故的大夫,就要称其谥号,或者称其字,不可称名;如果涉及的是士,则可以称名。士与大夫讲话,提到活着的大夫、士,对士可以称名,对大夫则要称字。士在大夫的跟前,谈话中只避公讳,不避私讳。凡祭祀群神,不须避讳。庙祭的祝嘏之辞,也不避先人之讳。老师教学生功课,不须避讳,否则会误导后生。书写文告、宣读法律也不须避讳,否则会误了事情。
【原文】
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征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36]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君在不佩玉,左结佩,右设佩,居则设佩,朝则结佩,齐则綪[37]结佩而爵韠。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佩玉有冲牙;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38]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39]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瓀玟[40]而缊组绶。孔子佩象环五寸而綦组绶。
【注释】
[36]退:指逆退,即面向前的后退。
[37]綪:通“绛”,曲折。
[38]山玄玉:玉色似山之玄而杂有纹理。
[39]水苍玉:玉色似水之苍而杂有纹理。
[40]瓀玟:都是次于玉的美石。
【译文】
古代的君子,身上一定要佩玉。右边佩玉的铿锵鸣声应合于五声中的徵角,左边佩玉的铿锵鸣声应合于五声中的宫羽。趋走时的节拍应与《采齐》相应,行走时的节拍应与《肆夏》相应。向后转时,走的路线应是圆形;向左右拐弯时,走的路线应呈直角。前进的时候身体应略向前俯,倒退的时候身体应略向后仰。如此这般地行走,然后才能使佩玉发出铿锵的鸣声。正因为君子在乘车时能够听到鸾和的铃声,在步行时又能够听到佩玉的鸣声,所以一切邪僻的念头也就无从进入君子的心灵了。臣下在国君面前不佩玉,所谓“不佩玉”,是说把左边的佩玉用丝带绾结起来,右边还照常佩玉。在家闲居时,腰的左右都佩玉;上朝面君时,就要绾起左佩。斋戒时须要绝对肃静,所以要把左右佩都屈折向上掖到革带上,以免发出任何声响,同时要服玄端,用赤而微黑的蔽膝。从天子到士,他们的革带上一定有佩玉,只有在办丧事时例外。佩玉上有个部件叫冲牙。君子如果没有特殊原因,玉不离身,因为君子是以玉来象征德行的。天子佩白玉,用玄色的丝带;诸侯佩山玄色的玉,用朱红色的丝带;大夫佩水苍色的玉,用缁色的丝带;太子佩美玉,用苍白色的丝带;士佩孺玟,用赤黄色的丝带。孔子闲居,佩的玉是直径五寸的象环,用赤黄色的丝带。
【原文】
童子[41]之节也,缁布衣,锦縁,锦绅并纽,锦束发,皆朱锦也。肆束及带勤者,有事则收之,走则拥之。童子不裘不帛,不屦絇。无缌服,听事不麻,无事则立主人之北面。见先生,从人而入。侍食于先生、异爵者,后祭先饭。客祭,主人辞曰:“不足祭也。”客飧,主人辞以“疏”。主人自置其酱,则客自彻之。一室之人,非宾客,一人彻。壹食之人,一人彻。凡燕食,妇人不彻。食枣、桃、李,弗致于核。瓜祭上环,食中,弃所操。凡食果实者后君子,火孰者先君子。有庆,非君赐不贺。有忧者。勤者有事则收之,走则拥之。孔子食于季氏,不辞,不食肉而飧。
【注释】
[41]童子:未行冠礼的男孩。
【译文】
童子的礼节与成人不同。童子穿的是缁布深衣,用锦镶边,绅带和带纽也用锦镶边,束发也用锦。以上所用的锦,都是朱红色的锦。童子不穿裘衣,不穿丝帛,因为裘帛温热,担心伤其壮气。童子的鞋头没有绚。童子幼小不懂事,有缌麻亲属死了,也不必硬叫他穿丧服。到有丧事的人家去帮忙,身上也不加麻绖。没有事的时候要站在家长之南,面向北。去拜见老师的时候,要跟着成人进去。陪侍先生或者地位高于自己的人吃饭,要后祭,先尝食。客人祭的时候,主人要谦让说:“不值得祭。”客人吃好以后赞美主人做的饭菜可口,主人要谦让地说:粗茶淡饭,承蒙过奖。主人敬客,亲自设酱于席,客人作为回敬,就要在吃过以后自己动手撤掉。同事们在一块吃饭,其间没有宾主之分,吃过以后,由年龄最小的一人撤下馔具。大家为了办事而聚食,吃过以后,也由年龄最小的一人撤下馔具。凡平常的朝食、夕食,不用妇人撤除馔具,因为妇人质朴,不能备礼。吃枣子、桃子、李子,不要把核随地乱扔。吃瓜的时候要先祭,祭时要用连着瓜蒂的那半个,然后吃瓜瓤,至于手拿着的瓜皮部分就抛掉了。凡吃果实,要让君子先吃,因为果实是大地所生,好坏容易分辨,用不着自己先尝;凡吃熟食,要先为君子尝食,因为熟食是人所加工,味道如何,必尝而后知。家里有了喜庆之事,但如果没有国君的赏赐,就不敢接受亲友的道贺。孔子在季氏那里吃饭,季氏作为主人,应该讲的客气话一句也没有。孔子也以非礼相答,尚未食肉就说已经吃饱了。
【原文】
君赐车马,乘以拜赐;衣服,服以拜赐;君未有命,弗敢即乘服也。君赐,稽首,据掌致诸地;酒肉之赐,弗再拜。凡赐,君子与小人不同日。凡献于君,大夫使宰,士亲,皆再拜稽首送之。膳于君,有荤桃茢,于大夫去茢,于士去荤,皆造于膳宰。大夫不亲拜,为君之荅己也。大夫拜赐而退,士待诺而退,又拜,弗荅拜。大夫亲赐士,士拜受,又拜于其室。衣服,弗服以拜。敌者不在,拜于其室。凡于尊者有献,而弗敢以闻。士于大夫不承贺,下大夫于上大夫承贺。亲在,行礼于人称父,人或赐之,则称父拜之。礼不盛,服不充。故大裘不裼,乘路车不式。
【译文】
国君赐给臣下车马,臣下除了当时拜受外,第二天还要乘着所赐车马再去拜谢;国君赐给臣下衣服,臣下除了当时拜受外,第二天还要穿上所赐的衣服再去拜谢。对于国君所踢的车马和衣服,在行过再拜礼之后,如果国君没有再下可以乘、服的命令,臣下就不敢乘、服,只能收藏起来。对于国君的赏赐,臣下要行再拜稽首之礼。此礼的行法是,把左手按在右手之上,手着地,头也着地。对于国君的酒肉之赐,由于赐物较轻,只要当时拜受就行,不须要次日登门再拜。凡国君赐物,不能在同一天里既赐君子又赐小人,以致贤与不肖无别。凡向国君进献物品,大夫要派自己的总管去送,士要亲自去送,送到国君门外,交与国君的小臣,然后行再拜稽首之礼。向国君进献美食,要同时附上荤、桃、茢;如果是向大夫进献美食,只附上荤、桃,去掉茢;如果是向士进献美食,只附上桃,去掉荤、茢。所有进献的美食,都由主管膳食的官员负责接受。大夫之所以不亲自去向国君进献物品,是担心劳动国君答拜自己。大夫拜谢国君的赏赐,只要在国君门口请君之小臣入内通报己意,行了拜谢之礼,不必等待小臣回报国君的意思,就可以退下了;士拜谢国君的赏赐,就必须等待小臣回报国君的意思,才能退下,临走时还要对国君的这个回报进行拜谢,而国君则不须答拜。大夫亲自赏赐东西给士,士不仅当时拜受,而且第二天还要到大夫家中表示再次拜谢。如果赏赐的是衣服,不用像对待国君那样穿到身上去拜谢。身份相等的人前来馈赠东西,如果自己在家,则在家拜受;如果自己不在家,则于次日往赠者家中拜谢。凡对于尊者有什么东西进献,一定要避开“进献”的字眼,只能婉转地说是赠给尊者的随从等等。士有喜庆之事,不敢接受大夫亲自光临祝贺,由于二者地位悬殊。下大夫有喜庆之事,可以接受上大夫的亲临祝贺,因为二者地位相近。父亲健在,向别人赠送礼品要以父亲的名义;同理,如果别人赠送自己什么东西,也要以父亲的名义拜受。这表示父亲是一家之长。如果典礼不够隆重,则礼服的前襟不须掩盖,而祭天之礼十分隆重,所以天子穿大裘不裼,天子乘玉辂沿途也不凭轼致敬。
【原文】
父命呼,唯而不诺,手执业则投之,食在口则吐之,走而不趋。亲老,出不易方,复不过时。亲癠色容不盛,此孝子之疏节也。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手泽存焉尔;母没而杯圈[42]不能饮焉,口泽之气存焉尔。
【注释】
[42]圈:同“倦”,盘子。
【译文】
父亲呼喊儿子的时候,儿子要答应“唯”而不可答应“诺”,因为“唯”敬于“诺”,手中拿有东西要赶快放下,嘴里含有食物要立即吐出,要跑着前往而不可稍有磨蹭。双亲年老了,做儿子的出门不可随意改变去处,说什么时候回来就要按时回来,以免双亲悬念。如果双亲病了,或者气色不好,这就是做儿子的有疏忽之处了。父亲去世以后,做儿子的不忍翻阅父亲读过的书,那是因为上面有他手汗沾润的痕迹。母亲去世以后,做儿子的不忍心使用母亲用过的杯盘,那是因为上面有她口液沾润的痕迹。
【原文】
君入门,介拂闑,大夫中枨与闑之间,士介拂枨。宾入不中门,不履阈,公事[43]自闑西,私事[44]自闑东。君与尸行接武[45],大夫继武,士中武,徐趋皆用是。疾趋则欲发而手足毋移,圈豚行[46]不举足,齐如流,席上亦然。端行[47],颐溜如矢,弁行[48],剡剡[49]起屦,执龟玉,举前曳踵,蹜蹜[50]如也。
【注释】
[43]公事:指奉国君之命对他国行聘享之礼。
[44]私事;指聘享礼毕以私人名义晋见国君。
[45]武:足迹,脚印。
[46]圈豚行:圈,转也。豚,循也。谓双足循地而行,俗称小碎步。
[47]端行:谓趋,即疾行。
[48]弁行:谓走,即跑。弁,急也。
[49]剡剡:急速抬脚的样子。
[50]蹜蹜:举步促狭的样子。
【译文】
两国国君相见,来访的国君从大门中央进入,而由卿担任的上介挨着门橛走进,由大夫担任的次介走在门楔与门橛之间,由士担任的末介挨着门楔走,国君在前,上介等依次在后,形成雁行之势。来访的如果是卿、大夫,那就不能由门的中央进入,也不能脚踩门槛,以避尊者。在执行国君交给的聘享任务时,属于公事,就从门橛的西边进入,这是用的宾见主人之礼;聘享礼毕,未访的卿、大夫又以私人名义拜见主国国君,属于私事,就从门橛的东边进入,这是用的臣见君之礼。在宗庙中走路,尊卑的步法也不相同。天子、诸侯和尸最尊,行走步子小,速度慢,后脚的脚印要压住前脚脚印的一半,这叫“接武”。大夫次尊,行走步子稍大,后脚的脚印要紧接着前脚的脚印,这叫“继武”。士卑,行走的步子最大,后脚脚印与前脚脚印之间要保持一足的距离,这叫“中武”。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是徐趋,都适用这种步伐。疾趋时要脚跟迅速离地,但手足切勿摇摆。走小碎步时好像脚未离地,衣裳的下摆擦着地面像流水一般,在就席或离席时也是用这种小碎步。疾行时头要略低,双颊斜垂如屋檐一般。跑步时双脚要频频举起。手执龟甲、玉圭等宝器时,步子要格外留神:脚尖抬起,而脚跟拖地,一副小心翼翼的模样。
【原文】
凡行容愓愓[51],庙中齐齐[52],朝庭济济翔翔。君子之容舒遟,见所尊者齐遬[53]。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坐如尸,燕居告温温。凡祭,容貌颜色,如见所祭者。丧容累累,色容顚顚[54],视容瞿瞿[55]梅梅[56],言容茧茧,戎容暨暨,言容詻詻[57],色容厉肃,视容清明。立容辨,卑毋讇,头颈必中。山立,时行,盛气顚[58]实扬休,玉色。
【注释】
[51]愓愓:形容行路身正而步快。
[52]齐齐:恭惠貌。
[53]齐遬:恭肃貌。遬通“肃”。
[54]顚顚:忧思貌。
[55]瞿瞿:惊愕貌。
[56]梅梅:犹言昧昧,茫然貌。
[57]詻詻:教令严厉貌。
[58]顚:通“闻”,填塞。
【译文】
凡在道路上行走,身体要直,步子要快;在宗庙中行走,神态要恭敬诚恳;在朝廷上行走,神态要庄重严肃。君子在平常时神态闲雅,从容不迫,见到了所尊敬的人就要显得恭敬收敛。抬脚要稳重,手不乱指画,目不斜视,口不妄动,不乱咳嗽,不乱倾顾,在庄重的场合要屏气敛息,站立时应是俨然有德的气象,面色要庄重。坐要如尸一般的端正。闲居时教导别人,态度要温和可亲。凡参加祭祀者,其容貌颜色要像是真正看到了所祭的鬼神,切不可有虚应故事的神态。孝子在居丧期间,总要显出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满脸愁容,眼神是惊愕而又茫然,说话的声音也有气无力。身着戎装时就要神态果毅,发号施令,表情严厉,虎虎生威,眼神明察秋毫。在尊者面前,虽然站立时应有自我贬卑的姿态,但也不能过火,以致近乎谄媚。平常站立时头颈必保持正直,如山一般地屹立,当行则行,显得浑身是劲,扬美于外,脸色温润如玉。
【原文】
凡自称,天子曰“予一人”,伯曰“天子之力臣[59]”。诸侯之于天子,曰“某土之守臣某”,其在边邑,曰“某屏之臣某”;其于敌、以下,曰“寡人”。小国之君曰“孤”,摈者[60]亦曰“孤”。上大夫曰“下臣”,摈者曰“寡君之老”,下大夫自名,摈者曰“寡大夫”。世子自名,摈者曰“寡君之适”。公子曰“臣孽”。士曰“传遽之臣”,于大夫曰“外私”。大夫私事使,私人摈则称名,公士[61]摈则曰“寡大夫”、“寡君之老”。大夫有所往,必与公士为宾[62]也。
【注释】
[59]力臣:效力之臣。
[60]摈者:本指主人一方的接待员,主要负责传话,如本句就是。但有时又指客人一方所带的随从,即介。
[61]公士:诸侯之士。奉君命出使,则由公士作随从。
[62]宾:指介,即随从。
【译文】
凡自称:天子自称为“予一人”,州伯自称为“天子之力臣”。诸侯去朝见天子时,自称为“某地之守臣某”;如果是封在边陲的诸侯,自称为“某方的屏卫之臣某”。诸侯对于和自己身份相等或低于己者,自称为“寡人”。小国的国君自称“孤”,摈者为他传话也称“孤”。上大夫对于自己的国君自称“下臣”,如果出使他国晋见主国之君,其介在传话时称他为“寡君之老”。下大夫在自己的国君面前自称己名如果出使他国,其介在传话时称他为“寡大夫”。太子在国君面前自称己名,如果出使他国,其介在通报时称之为“寡君之嫡子”。公子在国君面前自称“臣孽某”。士在国君面前自称为供驱使的“传遽之臣”,在他国大夫面前自称“外私”。大夫因自己的私事派人出使他国,使家臣通报则称大夫之名;倘奉国君之命出聘,则由公士通报,称之为“寡大夫”或者“寡君之老”。大夫如果出聘,一定要以公士为介。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