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思潮、流派·后结构主义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西方文学·思潮、流派·后结构主义

自结构主义衰落之后各种理论思潮的总称,它是对结构主义的“怀疑”、“反动”或“否定”,是在形而上的圈子里对雄踞一时的结构主义所作的一次自我否定性的革命。

后结构主义因发端于结构主义内部,仍有一部分形式主义倾向,又因其试图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分解并拆散“结构”,而冲破了形式主义的樊篱,并最终使自己置身于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哲学背景。因此,后结构主义与结构主义相比既有着相通的一面又有着自己的特点。其根本区别在于后结构主义与结构主义在信念上抱有不同的态度,具体表现为不同的哲学观念,如乔纳森·卡勒所言,“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乐观地通过详细阐述理论上的亚语言文化因素 (metal anguages)来描述文本现象; 而后结构主义者则持怀疑态度去探讨寻求这样的构想而产生的悖论,并强调指出,他们自己的著作与其说是科学倒不如说是文本。” (《论分解主义: 后结构主义理论与批评》) 结构主义认为自己身在其中的世界是一个庞大的结构,观察事物或阅读文本常拘泥于这个固定的框架 (结构) 之中,所得结论也力图符合这个结构的内在原则; 而后结构主义则不受固定模式的束缚,并试图突破这一结构框架,将其分解,最终旨在证明世界是多元的,人们的思维不应依赖一个固定的模式,探求真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从事理论探讨和文学批评可以各相迥异。基于这一理论,在反结构主义旗帜下,各种思潮云集,形成后结构主义运动。

由于后结构主义没有一个统一的宣言或纲领,也没有一致的倾向,因此其内涵和外延至今难以统一。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他主编的 《文学术语词典》中,把“分解主义”当作后结构主义的另一名称; 卡勒在 《论分解主义》中则把女权主义、读者反应理论、分解主义等结构主义之后的种种理论纳入后结构主义; 英国学者拉曼·塞尔顿在《当代文学理论阅读指南》一书中,把结构主义之后的文学理论分为后结构主义理论、读者反应理论、女权主义批评三大类,而另一英国学者、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则认为后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包括德里达的分解论、法国历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著作、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的著作、以及女权主义哲学家、批评家米莉娅·克里斯特瓦的著作。纵观各家描述,方可略见后结构主义的大致内涵和外延。

在后结构主义的各种理论思潮中,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的分解论(又译“解构主义”) 是占主导地位且影响最大的理论。在《文字学》、《写作与差异》、《言语与现象》、《播撒》等著作中,德里达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分解哲学,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对写作与词语中心主义的批判; (2) 认为语言不过是差异 (difference,主要是诉诸空间) 与延缓 (diffrre,主要是诉诸时间) 的无止境的游戏,最后的结论是永远得不出来的,由此,必然导致分解阅读的多元性和不可终极性; (3) 扩大了difference一词的含义,由原来的差异——延缓,发展到播撒(dessemination),认为文本的差异造成延缓,因而对于信息的传达不能是直接的,而应象撒种子一样不形成任何中心地带地“播撒”。以此为武器,提出“分解式阅读”理论,并试图依此发现一种关系 (结构),将其播撒或分解、德里达的这一哲学观点被认为是与结构主义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模式和观察世界的方法,作为后结构主义运动的中坚力量,分解具有着更为宽泛的文化上的含义,因此,分解批评对欧美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