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父爱如山,深沉而不动声色。中国古代,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结构维系了几千年。男主外,女主内,也成了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家庭模式。父亲,作为中国传统家庭的一家之主,往往扮演着严父的角色,支撑着一个家庭的生存。
小马哥: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和大家分享的,是五本献给父亲的书,籍此解读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父亲形象。今天,我们请来了我们的老朋友安子,请她为我们介绍这五本献给父亲的书。
安子:
听众朋友们好,小马哥好,在这个初夏的夜晚,能够坐在这里,沉浸在书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献给父亲的好书,解读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父亲形象,也是我的荣幸。
小马哥:
安子,先和大家说说,今天我们要解读哪五本书?
安子:
好。说到描写父亲的文学作品,我的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不是文学作品,而是那幅堪称家喻户晓的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画家用浓厚的油彩,精微而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个感情真挚、纯朴憨厚的父亲形象。在文学世界中,这样浓墨重彩地描写父亲的作品也不少。除了之前小马哥提到的那些作品,还有肖复兴的《我的父亲手记》,法国知名作家让·路易·傅尼叶的《爸爸,我们去哪儿?》,周国平的《妞妞》,贾平凹的《父亲的半瓶酒》《关于父子》,林清玄的《期待父亲的笑》《与父亲的夜谈》《爸爸的鸽子》,莫言的《拾馒头的父亲》,很多。
我们今天带给大家的,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傅雷的作品《傅雷家书》、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致父亲》、中国著名作家王朔的《致女儿书》、中国著名作家梁晓声的《父亲》和荣获2000年国际安徒生大奖的儿童绘本《我爸爸》。
小马哥:
听起来丰富多彩,有大家熟悉的《傅雷家书》,还有国外作家的作品、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儿童绘本,看来父亲形象真的遍布各类文学作品中。那我们就从大家最熟悉的《傅雷家书》说起吧。
安子:
说起《傅雷家书》,大家一定都很熟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第二篇就是《傅雷家》
注解:傅雷,字怒安,号怒庵,生于江苏省南汇区下沙乡,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
傅雷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其有两子傅聪、傅敏,傅聪为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钢琴家,傅敏为英语教师。
书:苦心孤诣的教子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和山东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9课都是《傅雷家书两则》。所以,大家对于《傅雷家书》一定不陌生。
注解:《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夫人在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
傅雷夫妇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家”,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傅雷夫妇因此成为了中国的典范父母。
我想先和大家聊一聊傅雷这个人。傅雷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傅雷在学生时代就是一位积极向上的青年,他在20世纪20年代初,曾在上海天主教创办的徐汇公学读书,因反迷信反宗教,言论激烈,被学校开除。后来“五四运动”时,他参加街头的演讲游行。北伐战争时他又参加了大同大学附中的学潮。后来傅雷到法国留学,还访问过意大利、瑞士、比利时等国。回国后,傅雷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可惜后来遭受了巨大的迫害,在1966年9月3日凌晨,58岁的翻译巨匠傅雷坐在躺椅上,吞服了大量的毒药,自杀而亡。两小时后,他的夫人将床单撕开,系在铁窗横框上,上吊自杀,随夫君而去。傅雷夫妻双双悲壮地走完了一生。
为了纪念傅雷,2008年2月,上海市南汇区周浦八一中学更名为上海市傅雷中学。
小马哥:
让人唏嘘的悲惨人生!尽管如此,傅雷还是留下了大量翻译作品,为中国的文学翻译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安子:
是的,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4部,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其中巴尔扎克的作品15种,有著名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幻灭》等,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及“名人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伏尔泰的《老实人》《天真汉》等。
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傅雷家书》,则是傅雷夫妇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这些家书经过整理出版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热烈的关注。
《傅雷家书》里一封封饱含爱意的情深意切的家信,反映了傅雷夫妇对傅聪无微不至的关心。特别令人感动的是,不仅仅有关心、关爱以及思念,还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的依恋,读起来非常有情趣。比如在信中,傅雷曾多次叮嘱儿子不要亲自动手拆那些捆扎行李和钢琴的麻绳,因为傅雷的长子是钢琴家,所以一再叮嘱在国外的儿子要保护好自己的双手,这个细节我记忆深刻。而且里面有一段话,我觉得应该作为所有家长的座右铭。这段话是傅雷写给儿子的一段话:“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没有谁可诉苦。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这是父亲对孩子真正的心灵关怀。现在很多家长,都打着所谓“挫折教育”的名义,忽视孩子的内心感受,还美其名曰让孩子学会接受挫折,培养孩子的情商。但事实上,培养并不意味着忽视,也不意味着不理不睬,正如傅雷家书里所说:“孩子不向父母诉苦,没有谁可诉苦。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
小马哥:
语录: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
——傅雷
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傅雷
语录:孩子,可怕的敌人不一定是面目狰狞的,和颜悦色、满腔热血的友情,有时也会耽误你许多宝贵的时间。
——傅雷
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自己做不到的事千万别要求别人;自己也要犯的毛病先批评自己,先改自己的。
——傅雷
这句话真的很温暖,也很实在,孩子最温暖的归所,就是家;最可倾诉的人,就是父母;最能获得的力量和支持,就来自父母。
安子:
在这本书里,并没有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以日常小事为主,双向的交流和开导,这样如朋友一般的交流,对于所有的父母来说,都极具启发。是真正的亲子沟通,深入孩子内心的、贴心的、温暖的沟通。
其实人生的很多道理,听起来似乎是大道理,比如踏实做事,认真做人,但事实上,深入生活细节,就是日常的生活准则。为人父母者,应该以身作则,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将人生的智慧和经验传达给孩子,做孩子的知己和良师益友,和孩子共享欢乐,共度艰难。
建议所有的为人父母者,都看看这本《傅雷家书》,这是一位父亲和儿子在心灵和精神上的共鸣,也是一位父亲的真实人生。比起那些科普类书籍,这本以培养孩子心灵为主旨的家书更具现实意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