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策四(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赵策四(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策》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注〕赵太后:即赵威后。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卒,以其子孝成王年幼,故由威后执政。用事:执政。长安君:威后少子,孝成王弟,长安君为其封号。质:作抵押的人质。按据《史记·赵世家》,此事发生于孝成王元年(前265)。左师:官名。触龙:人名。按“触龙言”三字,原本作“触讋”。现据《史记》及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策》改。揖:据清人王念孙考证,当为“胥”字传写之误。胥,同“须”,等待。郄:当作“兂(jù剧)”,劳累。耆:通作“嗜”。少益耆食,谓稍渐增加食欲。和于身:使身体舒适。贱息:对自己儿子的谦称。黑衣:指卫士。当时赵宫廷卫士皆著黑衣。填沟壑:指死亡。燕后:赵太后之女,嫁燕王为后,故称燕后。赵之为赵:指赵氏由晋国大夫,与韩、魏分晋后成为赵国国君之时。重器:宝物。 山陵崩:喻指国君死亡,此指赵太后去世。 子义:赵国的有识之士。

(施忠连)

 

〔鉴赏〕这是《战国策》中曾经产生过广泛影响的精品名篇,它记述了赵国老臣触龙如何用巧妙的办法说服太后同意用其少子长安君为人质,换取齐国援军抵御秦军的故事,着力表现触龙的进谏技巧和政治睿智。

文章首先以精练的语言为触龙的出场做铺垫,突出赵国形势的危急和进谏的困难:老王新死,嗣君年幼,太后执政,秦兵攻赵,齐国愿出兵援赵,但要以长安君作人质为条件,但太后又不同意,并同强谏的大臣产生对立的情绪,发下狠话,扬言:“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从而断绝了商量的余地,这样,朝廷政治就形成了僵局,赵国安全危在旦夕。

触龙的智慧首先表现在他认识到要走出朝廷的困境必须要从实际出发,既要尊重太后的权威,又要化解她的对立情绪,以打破僵局,而不可效法那些急躁的大臣,实行强谏。

为了消除太后的戒备心理,也为了避开她在气头上的锋芒,触龙故作老态龙钟之状,“入而徐趋,至而自谢”,佯称病足,不能疾走。他为了缓和气氛,故意不言此行目的,而问太后的饮食起居,关心她的身体状况,并且与之交流养生经验,这样果然使她的情绪放松了下来,脸色也不那么难看了,从而为他进一步施展他的计策创造了有利条件。

触龙的第二招是迂回战术,他表现的睿智也令人叫绝。触龙清楚地看到当时赵国朝廷政治僵局的症结所在是太后爱子心切,只有由此入手方能解开死结。与其他朝臣不同的是,他并不无视、更不是粗暴地对待太后这一情感,而是正视、理解、尊重女性统治者这一心理特点,对症下药,巧为应对。他不是用空言说教,因为这很容易引起一个女性统治者的反感,而是以己说事,现身说法,向太后请求为他的小儿子在宫中谋一差事。并且极力渲染自己爱子感情的深切、为之谋职心情的急切,从而使太后感到触龙能够理解她的感情,同她有共同语言,从而完全接受了他,愿意听取他的意见,这就奠定了他进谏成功的坚实基础。

触龙的第三招是因势利导,用太后爱女儿的正确行为启发她,让她明白关爱子女的正确做法是什么。触龙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相信太后是会为子女的长远利益考虑的,他设法调动太后自己的积极性,来思考如何解决朝廷面临的重大问题。文中“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爱长安君”一句极为精彩,此语使话锋急转,如奇峰突起,把谈话引入正题,却使太后懵然不知。太后听了此语很觉意外,因为她自以为自己爱子甚于爱女,而大臣们大概也怪她过于溺爱幼子,所以她听了这话不仅对触龙更有好感,因为他觉得太后爱长安君还不够,而且更愿意听令她感到奇怪的这种说法的理由,这样触龙就可以用太后远嫁女儿到燕国的事情从容不迫地讲述父母爱子女的最好做法是为他们的长久利益考虑的道理。触龙讲得合情合理,太后自然心悦诚服全部接受。

触龙的政治智慧突出地表现在他进谏的第四招,即用提问题的办法,让太后明白在激烈而残酷的宫廷政治斗争中,诸侯子弟封侯的其后代仍能保住其爵位的很少,并且深刻地揭示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王室、贵族子弟“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并且由此进一步指出,如若不趁现在这个机会让长安君建立功勋,那末一旦太后去世,长安君如何能够保住其地位?这既说明了他所谓的“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的理由,又使太后充分意识到长安君处境的潜在的危险,从而表示愿意完全接受触龙的主张,触龙的进谏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显然,触龙深谙宫廷政治,熟悉统治者心理,处理政事难题经验老到,才智过人。对于这次进谏,他事前已成竹在胸,但是不动声色,举重若轻,把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化解于一次轻松、愉快的闲谈之中。《战国策》绘声绘影地显示了一个富有智慧的谋国老臣的风范,这是它所取得的一个巨大的艺术成就。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通过有识之士子义的口进一步深化了它的主题,这可以说是画龙点睛之笔,表明文章的主旨在于教育社会上那些身居高位而又宠爱自己子女的人士,警告他们,连君主之子都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何况人臣之后代?这是合乎逻辑的推论,很有说服力。自古以来认真读过这篇文章、深思其中之义的人都是会有所警觉的。其实,不只是古人,不只是社会地位高的人,就是今人,就是社会地位不太高、但家庭生活条件还不错的人,不是也可以从中明白应当用怎样的方法爱自己的子女吗?无数事实证明了一条真理:娇生惯养,溺爱子女,终将害了子女;爱护子女的最好做法是让他们经受各种形式的锻炼,鼓励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努力奋斗,建功立业。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