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革《游龙山记(节选)》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麻革:游龙山记(节选)

麻革

余生中条、王官、五老之下,长侍先人,西观太华,迤逦东游洛。因避地家焉。如女几、乌权、白马诸峰,固已厌登,饱经穷极幽深矣。

革代以来,自雁门逾代岭之北,风壤陡异,多山而阻,色往往如死灰,凡草木亦无粹容。尝切慨叹南北之分,何限此一岭,地脉遽断,绝不相属如是耶?越既留滞居延,吾友浑源刘京叔尝以来,盛称其乡泉石林麓之胜。浑源实居代北,余始而疑之。虽然,吾友著书立言蕲信于天下后世者,必非夸言之也。独恨未尝一游焉。

今年夏,因赴试武川,归,道浑水,修谒于玉峰先生魏公。公野服萧然,见余于前轩,语未周浃,骤及是邦诸山:“若南山,若柏山,业已游矣。惟龙山为绝胜,姑缺,兹以须诸文士同之。子幸来,殊可喜。”乃选日为具,拉诸宾友,骑自治城西南行十余里,抵山下。

山无麓,乍入谷,未有奇。沿溪曲折行数里,草木渐秀润,山竦出,崭然露芒角。水声铿然鸣两峰间,心始异之。又盘山行十许里,四山忽合,若拱而揖,环而卫者,嘉木奇卉被之,葱蒨秾郁。风自木杪起,纷披震荡,山与木若相顾而坠者,使人神骇目眩。又行数里,得泉之泓澄渟渚者焉。澉出石罅,激而为迅流者。阴木荫其颠,幽草缭其趾。宾欲休,成曰:“莫此地为宜。”即下马,披草踞石列坐。诸生瀹觞以进。酒数行,客有指其西大石曰:“此可识。”因命余。余乃援笔,书凡游者名氏及游之岁月而去。又行十余里,大抵一峰一盘,一溪一曲,山势益奇峭,树林益多,杉桧栝柏,而无他凡木也。溪花种种,金间玉错,芳香入鼻,幽远可爱;木萝松鬣,罥人衣袖。又萦纡行数里,得冈之高,遽陟而上,马力殆不能胜。行茂林下。

又五里,两岭若歧,中得浮屠氏之居曰大云寺。有僧数辈来迎,延入,馆于寺之东轩。林峦树石,栉比盾立,皆在几席之下。憩过午,谒主僧英公,相与步西岭,过文殊岩。岩前长杉数本挺立,有蹬悬焉。下瞰无底之壑,危峰怪石,巑岏巧斗,试一临之,毛骨森竖。南望五台诸峰,若相联络无间断。西北而望,峰豁而川明,村墟井邑,隐约微茫,如弈局然。徜徉者久之。夤缘入西方丈,观故侯同知运使雷君诗石及京叔诸人留题。回,乃经北岭,登萱草坡,盖龙山绝顶也。岭势峻绝,无路可跻,步草而往,深弱且滑甚。攀条扪萝,疲极,乃得登。四望群木皆翠杉苍桧,凌云千尺,与山无穷,此龙山胜概之大全也。

这篇游记作于元太宗八年(1239)七月十日。当时作者赴武川应试返归,途经友人刘京叔(祁)家乡浑源,因同游龙山(在今山西浑源西南),写下了这篇游记。一般游记之作,往往依游踪先后,历叙山川胜景,对于开篇布局,似乎一向不甚用力。麻革此文,用力甚勤。文章笔笔蓄势,欲扬先抑,颇得为文之奇巧。开篇先写自己生于山中,长而随父移居,又多游大山,于中原名山,可谓熟矣。这是先抑上一笔:如果山无奇景,则了无足观。金亡元立之后,作者久居塞外,亲眼目睹了塞外山景的荒寒。这里再抑上一笔:塞外之山,一无可观。

但是,一向重诚守信的友人刘祁却寄诗盛推其塞外家乡的山林之美。对于一位久厌中原名山,又长期滞留塞外的作者来说,刘祁之言,不禁使他疑虑丛生。而刘祁为人的信诚,又使作者始疑终信,难憾未得一游:这是先扬上一笔。玉峰魏公,遍游诸山,却因龙山最美,故缺而未游,以待诸名士同往。这是再扬上一笔。这四笔蓄势,先抑后扬,起伏跌宕,真有千呼万唤之势,文章至此,才有龙山之游。

入山之始,平平淡淡,入之渐深,则山林泉石之胜,始得一一呈现。山路盘行十余里,始见作者入山以来的第一胜景:四面群山环合,奇花美树,满山遍野,山风震荡,,令人神骇目眩。继续前行,又一胜景立现:山泉澄澈,自石下伏流而出,上有茂树,下有幽草。再入山,则第三胜景出之矣:山益奇峭,树益名贵,花益香郁。登文殊岩,见入龙山的第四胜景,此处南望五台,下瞰村落。最后登萱草坡,终至龙山之颠。

龙山之景,朴内秀外,入山愈深,景色愈奇。作者之心,从始闻存疑,到渐至佳景,几经曲折,方显出龙山胜概。外在山景的变化,与作者内心感情的变化,妙合无间,使文章显得相当紧凑集中。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