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题东林》原文与赏析
修 睦
欲去不忍去,徘徊吟绕廊。
水光秋澹荡,僧好语寻常。
碑古苔文叠,山晴钟韵长。
翻思南岳上,欠此白莲香。
修睦 (? ——918),唐代僧人。光华中1899年左右任洪州僧正(管理众僧的官)。与贯休、处默栖隐为诗友,常咏诗唱和。君死于维扬朱瑾兵乱。有 《东林集》一卷。东林,即东林寺,在风景胜地庐山的西北麓。东晋太元九年(384)僧慧远与弟慧持同至庐山时始建。初名龙泉精舍,后改东林寺,因寺在西林之东而得名。是中国佛教净土宗 (莲宗)的发源地。寺院规模宏大,建筑华美,名迹荟集。作者修睦是唐代一著名诗僧,对这里的一切当然有超乎常人的感情,所以他在诗的一开始就吟唱道:
欲去不忍去,徘徊吟绕廊。
诗人来此东林,时间一定是比较长了,或者至少可以说比他预想的时间要长了。到了他该走的时候,依然恋恋不舍,不忍遽去,在廊前徘徊往复,吟诗以明其志。但是什么原因使其苦恋东林呢?下面数句就是作者的回答。
水光秋澹荡,僧好语寻常。
庐山是我国的一大风景胜地,有汹涌的瀑布,也有潺潺的溪水,但作者不写这些,而是把视角对准一潭池水,它在秋风中舒缓,悠闲地荡漾着。在池水中照见作者自己,更照见了他那宁静、淡泊的心灵,在这里,作者仿佛把整个身心都融化在其中了。水是如此,而人就更令作者留恋了。“僧好”,未免有点太抽象了,但下面就是具体的解释,“语寻常”,作者意在强调僧人并不讲玄妙高深的大道理,说的是句句平常,但也是句句贴心的话语。作者喜欢的正是这些,作者也正是讲这种话的人,所以他把东林寺的僧人视为知己,所以他才在临行之际欲去不忍,低吟徘徊。
碑古苔文叠,山晴钟韵长。
东林寺始建于公元384年,到作者游时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古迹众多,作者发思古之悠情,似通过一块布满青苔、纹理重叠的石碑表现出来。作者没有写石碑上的文字,由于诗的凝炼性,更不容把它的修建年月记录下来,但作者用重叠密布的苔文向人们说明,它就是历史的见证。而令诗人留连的不仅有这古老的石碑,还有那山间的钟声。钟声在敲响之后,久久地在山间回荡,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韵味。钟声在作者的心灵中产生强烈的共鸣,使作者徘徊绕廊不能去,俨然钟声就是作者,作者亦为钟声。情和景在这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水乳交融、亲密无间的境界。
翻思南岳上,欠此白莲香。
上两句作者进一步赞美东林僧人居心高远、心灵洁净、不涉俗念。白莲,乃我国佛教宗派之一 “净士宗” 之祖,它讲究心灵的修炼,有七情六欲,世俗杂念之人是不许加入的。作者以 “南岳” 来代指其它宗教胜地,尽管这些地方风景也并非不美,僧人也并非不热情好客,但其缺少的正是东林僧人那无尘明镜般的心灵。而这是白莲社的最起码的要求。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