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的葡萄》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愤怒的葡萄》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作者:[美]斯坦培克

类型:小说



背景搜索

本书成书于1939年,由于小说触及社会敏感问题,因此一出版就引起美国统治集团的恐慌,许多州将之列为禁书。俄克拉荷马州州政府甚至阻止电影公司到那儿拍摄电影。还有人针对本书撰写了一部《快乐的葡萄》,编造迁徙人民的幸福神话,想以此削弱《愤怒的葡萄》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作者约翰·斯坦培克(1902—1968)是公务员的儿子,少时就在家庭附近的农场参加过劳动,对农民及其生活十分熟悉。1919—1925年斯坦培克曾在斯坦福大学就读,他一边学习一边参与了许多社会实践和劳动,其间积累了许多社会经验。他与同时代的许多作家不同,那时众多作家将创作视野投向国外,斯坦培克却坚持致力于反映家乡福吉尼亚,特别是家乡贫苦农民的生活和他们的献身精神,这始终是他优秀作品的主题。除这部《愤怒的葡萄》之外,斯坦培克的主要作品还有《托蒂亚平地》《鼠与人》《胜负未决的战斗》。斯坦培克1940年获普利策奖,196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4年又因“和平时期对美国的贡献”而获“总统自由奖章”。

由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胡仲持翻译的《愤怒的葡萄》是较好的译本。

内容精要

汤姆·约德4年前酒后犯命案入狱,如今被提前释放。一出监狱,他便准备回俄克拉荷马父亲的农场。途遇曾经是牧师的凯绥,两人遂结伴而行。到了家乡却见农场一片荒芜,原来他们家也像其他小农场一样被当地银行挤走了。邻居慕莱告诉汤姆,他们家现在住在8英里外约翰大伯的农场,正准备移居传闻中土地肥沃、工资颇高的加利福尼亚。

汤姆和凯绥赶到伯伯家,一家人终于团聚,不由悲喜交集。家人此时已变卖了农场设备,买了辆旧卡车,准备好了途中用品,很快就将踏上旅途。



愤怒的葡萄充塞着人们的心灵



约德一家13口,祖父、祖母、伯伯、父亲、母亲、汤姆、弟弟诺亚、奥尔、怀孕的妹妹罗撒香、妹夫康尼、未成年的露西妹妹和温菲尔德弟弟,再加上凯绥,14个人一起挤在旧卡车上,加入了通向加利福尼亚漫漫长途的车流之中。车子破烂不堪,行程异常缓慢,祖父经不起颠沛生活的折磨,中风而死,贫困而又不愿接受救济的约德一家只得将他葬在路边。母亲在旅途中,慢慢取代父亲的地位,成为全家的主心骨。

他们继续前行,梦想着未来的美好生活,以此安慰旅途的艰辛。他们在第二个宿营地,遇到一个憔悴不堪的从西部往回走的人,他警告他们说西部并非福地。

约德一家进入加利福尼亚,却看见许多因失望而东归的人。素来寡言古怪的诺亚宣布自己不再前行,就留在当地钓鱼。

约德一家穿过沙漠,终于看见了肥沃的、生长着果树的谷地,但祖母却去世了。在停宿场,他们结识了小伙子弗洛依德。一天,一个承包商来招人摘果子,弗洛依德因抗议工钱低廉与警察发生争执,一向沉默的凯绥也加入其中,最后,凯绥被警察带走。约德一家趁黑夜逃离了停宿场,那里警察正点火烧屋,以报复移民们白天的骚动。

他们住进政府办的青草地收容所,在此度过了相对平静安适的一个月。但全家除汤姆外,都没找到工作,一家人只得继续往北。他们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摘桃子的工作,全家奋力劳动一天,才挣到可怜的一元半钱。而且,汤姆还发现他们之所以被雇用,是因为这儿原有的工人正在举行罢工,罢工领导人正是凯绥。两位好友畅谈起来,但他们的谈话被治安维持会向罢工队员发起的进攻所打断。凯绥在混战中死去,愤怒至极的汤姆揍死了一个攻击者。

约德一家趁黑夜离开了那里,在更北边的地方找到了摘棉花的工作。而汤姆躲在附近的林子里,他最终认为自己应继承凯绥开创的反抗事业,遂告别了家人。

母亲尽管努力让全家人呆在一起,但家中只剩下父亲、母亲、奥尔、露西、温菲尔德和罗撒香。奥尔定婚后也离开了这个家庭。雨季到来,大部分移民不得不靠乞讨与偷盗活命。

罗撒香产前患了热病,产下了死婴。连续几天的大雨淹没了临时宿营地。约德一家到一仓棚避雨,发现仓棚中已有一个男孩和他那饿得奄奄一息的父亲,那个父亲已一周未吃东西了,而今已吃不下固体食物。罗撒香毅然决定用自己的乳汁喂他,她的脸上浮起了神秘的微笑。

知名篇章

以下选自《愤怒的葡萄》第25章。加利福尼亚的农作物获得丰产,但丰产并未带来富足与欢乐。一边是对产品的销毁,一边是饥饿的蔓延,从而揭示了约德一家以及迁徙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层社会根源。斯坦培克用饱含激情的笔控诉了这荒谬惨剧。

腐烂的气息弥漫了全州,而清香的气味反而成了这个地方的苦难。那些能接枝,能改良种子,使它又大又丰产的人却想不出办法来,使饥饿的人吃到他们的产品。那些创造世界上的新品种水果的人,创造不出一种制度来,使人吃到他们的水果。于是衰败的气象笼罩了全州,像一场大难一般。

为了保持高价,葡萄的根和果树的根的繁殖作用必须加以破坏。这实在是世间最不幸、最痛心的事情。一车一车的橙子堆在地下抛弃着。人们从几里外赶了来,要拿这些橙子,但这是办不到的事。如果让他们驾着车来白白地拾去,人家还肯出两毛钱买一打吗?于是拿橡皮管的人们把火油浇在那些橙子上,他们对这种罪行感到愤怒,也生那些来拿橙子的人的气。千千万万饥饿的人需要这些橙子——却偏有人把火油浇在那堆积成山的金黄的橙子上。

腐烂的气息弥漫了全国。

咖啡在船上当燃料烧。玉米被人烧来取暖,火倒是很旺。把土豆大量地抛到河里,岸上还派人看守着,不让饥饿的人来打捞。把猪宰杀了埋起来,让它烂掉,渗入地里。

这里有一种无处投诉的罪行。这里有一种眼泪不足以象征的悲哀。这里有一种绝大的失败,足以使我们一切的成就都垮台。肥沃的土地,笔直的一排一排的树,坚实的树干,成熟的果实,全都完蛋了。患糙皮病快死的孩子们非死不可,因为农场老板得不到橙子的利润。验尸员在验尸证书上必须填上“营养不良致死”一项,因为食物只好任其腐烂,非强制着使它腐烂不可。

人们拿了网来,在河里打捞土豆。看守的人便把他们拦住;人们开了破汽车来拾取抛弃了的橙子,但是火油却已经浇上了。于是人们静静地站着,眼看着土豆顺水漂流,听着惨叫的猪被人在干水沟里杀掉,用生石灰掩埋起来,眼看着堆积成山的橙子坍下去,变成一片腐烂的泥浆;于是人们的眼里看到了一场失败;饥饿的人眼里闪着一股越来越强烈的怒火。愤怒的葡萄充塞着人们的心灵,在那里成长起来,结得沉甸甸的,准备着收获期的到临。

(选自《愤怒的葡萄》,胡仲持译,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



妙语佳句

这里有一种无处投诉的罪行。这里有一种眼泪不足以象征的悲哀。这里有一种绝大的失败,足以使我们一切的成就都垮台。

黎明到来了,白昼却不露面。

阅读指导

《愤怒的葡萄》直指美国30年代经济大崩溃,它以约德一家为点,透析了整个时期破产农民的悲惨遭遇。约德一家屡遭挫折的行程,他们凄凉悲惨的处境,正是美国这一段历史的缩影。为了表现大萧条时期的严酷现实,斯坦培克不仅运用了客观的、令人信服的白描手法,而且在创作中掺入强烈的情感与想像,他对农民的同情是显而易见的,他向读者表明,正是无尽的人为苦难才将约德一家由最初的困惑变为不满,又由不满变为绝望,直至本书书名所说的可怕的愤怒。

小说动人心魄之处在于:这些处于绝境的流浪工人为了生存,尽管有时不得不乞讨、偷盗,但善良的天性并未泯灭。他们彼此之间的友爱精神,那种惺惺相惜、于风雨飘摇中携手互助的行为让人在一片凄风苦雨中瞥见了些许人性的光辉。互不相识的穷人只要走在了同一条逃荒的路上,就有了共同语言,就可以得到别人的帮助,同时也有了帮助别人的责任。小说结尾罗撒香在仓棚里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已饿得奄奄一息的人喂奶是一让人难以忘怀的既酸辛伤感、又温暖情切的场面,她脸上那神秘的微笑仿佛神奇的爱之源泉。在这一点上,它超越了斯坦培克早期对流浪汉个人友情的称颂,将之升华为群体之爱、同类之爱,他的人道主义思想也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斯坦培克的小说通常从外部描写人物,并不细探每个人物的微妙心理。因而人物描写更强调类型化而非个性化。约德一家也仿佛是人类苦难的象征,他们对变故不做过多心理思索,而是以不满、愤怒、绝望、反抗的简单方式表现出来。母亲是传统价值观念的代表,她的使命就是维护家庭的完整,然而这个微薄的愿望在这样的环境中注定实现不了。

斯坦培克采用美国小说的传统手法,通过描写一次旅程来展现具有尖锐矛盾的特定历史时期。小说略显粗疏与技巧上的欠缺,但仍具有史诗般的宏伟、壮阔。小说出版之后,在俄克拉荷马的发行量超过当时在全国最畅销的小说《飘》。

阅读建议

《愤怒的葡萄》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6—11章写约德一家向西部进发,场景真实悲惨;12—19章写约德一家到达西部后家人由13口变成8口,于白描中透出浓重的伤感,值得细读。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