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命运》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人类的命运》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法国作家马尔罗(1901—1976)的“亚洲系”小说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故事是写1927年3月周恩来领导的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和蒋介石的血腥镇压这段史实。小说粗略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政治现实,反映了那时三种政治力量的斗争:北方军阀,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与国民党合作后来遭到镇压的共产党。上海工人行动小组为了筹集武器,派陈大欧暗杀了一个军火商,获得一份预定交给上海北洋军阀的武器合同,加托夫率领同志截获了这批武器。总罢工开始后接着爆发武装起义。3月26日蒋介石进驻上海,他勒令工人交出武器。清吉索尔和陈大欧先后到汉口向国际共产主义代表沃罗金陈述反对交出武器并准备进行抵抗的理由,但都遭到沃罗金的拒绝。陈大欧决心抱着炸弹冲向蒋介石的汽车,不料扑空,受伤后当场被击毙。清被捕判刑后服氰化物死去。卡托夫不久也被捕,在狱中把自己留下来的氰化物给了另外两个判了刑的青年同志, 自己宁愿被敌人活活烧死。

这部小说发表后受到读者的欢迎,并获得龚古尔文学奖。但就其情节说,它并不复杂而且也没有真正反映当时的工人武装起义。第一,小说展示的人物肖像只是几个主要角色参加革命所抱有的个人动机的一种取样。陈大欧是一个把理想变成行动的人,而且是恐怖主义者的行动。清吉索尔是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革命者,他不同于卡托夫,后者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他参加过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他的经验主义胜过政治原则。但他们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是在苦痛地探讨人类的命运。第二,从作者对革命的理解来看,书中所写的与中国革命所追求的崇高目标相去甚远。作者认为革命是要创建一种刚强的友爱所需要的条件。革命是一种悲剧性的人道主义的探索,更多的是个人的而不是集体的,是形而上学的而不是政治的。因此,小说中没有群众,没有那些命运被人戏弄的广大群众的革命行动。作者所关心的只是几个知识分子如何通过革命行动和流血牺牲来表现自我的价值或完善自我的存在。作品把写实同幻觉相结合,例如革命军炮轰军阀的装甲列车那一段就充分体现了这个艺术特点。又例如陈大欧牺牲前,黄浦江边大街上“雾和轮船的黑烟渐渐地吞噬了人行道……商店的拱门因为对面江边黑沉沉,就像死亡的门那样”。这种处处不离命运、死亡的写法,不只是给作品染上一层阴森可怖的气氛,而且流露出一种小资产阶级的英雄主义常有的不健康的伤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