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德玲娜·维多利亚(Alexandrina Victoria,1819—1901),英国女王,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国王(1837—1901年在位)。她在位前半期,正是英国工业资本主义勃兴而空前繁荣的时期;后半期是英国形成殖民帝国时期。到这时候,尽管国王已经是“统而不治”的“虚君”,但维多利亚从开始时力争王权,不肯对内阁就范,发展到后来成为资产阶级利益、特别是英国殖民帝国狂热拥护者的漫长政治生涯,还是给英国近代史留下了明显印记。
维多利亚的父亲是英王乔治三世的四子爱德华·肯特公爵。他年青时代在军队中度过,较少养尊处优的生活阅历和皇族子弟习气,政治上明显地倾向于辉格党(自由党前身),甚至还有些过激情绪。维多利亚的母亲是德意志的科堡公国某大公的女儿,曾结过婚,她在政治上也接近辉格党,同他们中有的人还有过来往。
维多利亚不满周岁就失去了父亲。小时候母亲为她请来了汉诺威一位路德派教士的女儿路易丝·莱纯任女教师,给她以启蒙教育。维多利亚受到信奉新教的莱纯极大影响,视她为自己有生以来最好的朋友。舅父利奥波德曾长期居住英国,一直给维多利亚以父亲般的关怀。1830年,议会确定维多利亚为其伯父威廉四世之后的王位假定继承人,此时利奥波德已到布鲁塞尔就任比利时国王,但仍经常写信给维多利亚,教导她要勇敢、坚定,要信任辉格党人,学习“为人君”的本领。
1837年6月20日威廉四世亡故,维多利亚继承王位。当时英国工业革命已臻于完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1832年议会选举制度改革,又从政治上进一步打击了封建反动势力。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辉格党人的政治、经济地位日益上升。执政的内阁首相是58岁的辉格党人墨尔本。女王本来是在自由主义气氛熏陶下长大,即位时又适逢辉格党得势,乐于同辉格党人共事是很自然的。她在即位当天早上9点钟单独接见首相时,就向他表示:“我早就有意留你和其余的阁员总理政务”。女王和首相不仅在公务上配合得很默契,而且建立了密切的私人关系。墨尔本是一个深谙事故的资产阶级政客。女王是一个尚不足20岁的女孩子。她没有政治经验,事事都把墨尔本当成靠山,对他无限钦佩、信赖,每天的活动完全以墨尔本为转移。他每天把大批经内阁讨论议定的公文拿来请她过目或签发,女王亦乐于从事这些程序性的公务活动。公务之余,墨尔本就给女王讲授有关英国宪法、历史以及英属海外领地的各种知识。这不仅扩充女王的知识领域,而且启发女王“为人君”的权势欲。
1837年女王即位不久,议会举行大选。在野的托利党人(保守党前身)代表金融贵族、土地贵族的利益,对辉格党内阁的内外政策展开了全面攻击。他们特别抨击内阁同女王的关系不正常。托利党首领罗伯特·比尔指责墨尔本控制了女王,利用她作为政党斗争的武器。这是宪法所不允许的。选举结果,辉格党在议会里只得到348票对310票的微弱多数。墨尔本政府显然好景不长了。但女王当时尚未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1837年11月新议会开会前夕,女王还特地率领车队从白金汉宫前往市政厅,在伦敦市内举行了一次车队巡礼游行,之后在市政厅举行了盛大宴会,以示对新议会的祝贺。11月20日,新议会由女王主持开幕。女王亲自发表演说,给议会以支持。
但是内阁危机仍不可避免。内阁关于废除殖民地奴隶制度的政策,在牙买加遇到了阻力,那里的种植园主反对解放种植园的奴隶。内阁诉诸议会,希望能对牙买加采取强硬措施,但提案只得到议会5票多数的支持。墨尔本政府困难重重,于1839年5月向女王提出辞职。女王迫于形势,不得不授命托利党人罗伯特·比尔组阁。
由于墨尔本的控制,女王自即位以来几乎没有接触过托利党人。但长期以来她本人倾向于自由主义观点,因而对托利党人怀有明显的带政治偏见的敌意。比尔接受组阁任务后,向女王提出在重新组阁的同时,部分地更换宫廷女侍的要求。这些女侍原来都是墨尔本安排的清一色辉格党人或他们的亲属。女王对此要求坚决反对,认为这是托利党人对王室极大的不敬,是干预国王的私事。她感觉受了屈辱,在盛怒之下,收回了要比尔组阁的成命,命墨尔本继续主持内阁。维多利亚自以为她行使了一个立宪君主的权力,一时间似乎心满意足了,实际上她的命令并未发生多大作用。内外交困的墨尔本内阁勉强维持了两年。1841年议会举行新的大选,辉格党遭到惨败,托利党在议会取得很大优势。女王不得不重新任命比尔组阁,在女侍问题上也不再固执己见,同意在组织新阁同时辞退一部分原来的女侍,由新首相另行选派人员顶替。这就是曾轰动一时、后人所谓的“寝宫危机”。
“寝宫危机”的解决,直接地是女王的丈夫居间调停的结果。女王于1840年2月结婚,丈夫是她大舅父的儿子亚尔伯特亲王,德国人。亲王最初不视政事,1840年议会授予亚尔伯特在女王发生不测时以摄政权,他的政治地位随之上升。1841年,正是亚尔伯特出面同比尔进行了几次秘密谈判,在女侍问题上达成了谅解,缓和了维多利亚同比尔之间的紧张关系。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女王对新首相斗争的失败,反映出在英国随着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发展,宪法所赋予立宪君主的权力,已经越来越变成一种空洞的形式。
虽然如此,女王并不甘心只作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很快地,在对外政策上又同内阁发生了新的冲突。1846年,辉格党人约翰·罗素任内阁首相,帕麦斯顿出任外交大臣。女王夫妇和帕麦斯顿在一系列对外关系问题上出现了矛盾。女王夫妇特别注意维护欧洲各国、尤其是德国君主的利益,密切同他们的关系,以增强英国君主的地位。他们同帕麦斯顿的冲突首先在西班牙女王伊莎白拉的婚事问题上开始。当时法国和德意志的科堡公国都希望通过同西班牙王室联姻来控制西班牙。英国王室经过多方活动本已阻止了他们、特别是法国愿望的实现。但由于帕麦斯顿的疏忽,此事最后让法国操了胜券。法王路易·腓力普的儿子蒙邦绥同伊莎白拉的妹妹斐南德结了婚,从而为其后嗣争得了继承西班牙王位的可能。女王夫妇对此甚为不满。在对葡萄牙国内进步分子反对王室的斗争,对欧洲大陆上1848年革命运动等问题上,女王同帕麦斯顿的矛盾更为尖锐。帕麦斯顿远非革命运动的同情者,但是他想利用欧洲大陆上民族、民主运动的力量,打击那里的封建君主势力,扩大英国资本主义的影响。女王夫妇坚决反对这些运动,竭力维护欧洲大陆国家王室的统治。帕麦斯顿根本不把女王放在眼里,不理睬她的意见和要求,发出的外交公文不给她过目,重要的外交活动也不向她报告。
在什列斯维希、霍尔施坦两地归属问题上,普鲁士和丹麦发生了冲突。女王夫妇同情普鲁士,帕麦斯顿则支持丹麦,并于1850年签署了列强确保丹麦领土完整的条约。女王再也不能容忍帕麦斯顿这种无视君上的态度,就通过内阁首相转给他一封信,要求“一,他得清清楚楚地陈述他在一个既定事件中的企图,以便朕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批准的是什么;二,一切方案,一经朕批准,大臣便不得擅自更改或修正,发生这种行为,朕将认为是对君上无诚意,理所当然地行使朕的宪法权力,罢免这位大臣。”但是帕麦斯顿对女王的要求却不以为然,依然我行我素,在对外政策上独断专行。1851年12月,路易·拿破仑在法国发动政变,帕麦斯顿擅自代表英国政府表示支持。这一次不仅女王不赞成,首相约翰·罗素也不同意帕麦斯顿对法国的态度,于是罢免了他的外交大臣职务。此举使女王夫妇深感满意。但是在英、法、俄为争夺在中近东的势力范围而进行的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期间,女王又改变了对帕麦斯顿的态度。1855年亚伯丁内阁因进行战争不力而倒台,女王欣然授命帕麦斯顿组织新阁,以期把战争胜利进行到底。
1861年亚尔伯特亲王去世,女王曾一度居丧简出。回顾二十余年在位的历史,特别是同帕麦斯顿矛盾、斗争的历史,女王越来越体会到,立宪君主的意见是无足轻重的,她的势力不在于同大臣争权,而是要听命于内阁和首相,善于做“虚君”,要满足于“三种权力:被谘询权、鼓励权、警告权”。六十年代末女王再度过问政事后,她的政治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屈维廉所说的,“她坚决地要求知道国家大事的进行,她从她过去丰富的经验中找出实例来加以比较;如果她不能同意,她会抗议;如果她的大臣们仍坚持己见,则她会放弃。”
在六、七十年代以后的首相中,维多利亚女王特别推崇保守党人迪斯累里。正像她即位初期崇拜墨尔本一样,在位后期则同迪斯累里结为至交。迪斯累里是出名的殖民帝国主义者,维多利亚后半生则是帝国主义政策的积极拥护者。迪斯累里尊称维多利亚为“仙女王”,维多利亚深深赞许迪斯累里通过购买苏伊士运河一半股票而一举控制了这条东西海上交通命脉的“高超”手腕。女王支持奴役印度,并通过迪斯累里的努力,实现了她的皇帝梦。1876年5月英国议会通过了加封维多利亚为印度女皇的议案,1877年1月1日,在印度德里正式宣布女皇即位。英国早年从印度拉合尔掠夺来的闻名宝石“科伊努”(重109克拉)成了女皇皇冠上最大的一颗明珠。作为酬谢,女王加封迪斯累里为贝肯斯菲尔德伯爵。
维多利亚对自由党首相格莱斯顿一直不满意。格莱斯顿几届内阁的内外政策,不受女王欢迎的居多。她反对格莱斯顿的自由主义改革,称1868—1874年是骚乱不安的5年。她特别反对陆军改革,因为这一改革剥夺了王室对陆军的指挥权。女王也反对格莱斯顿对爱尔兰让步。维多利亚尤其不能原谅格莱斯顿对屠杀殖民地人民的刽子手戈登之死应负的责任。1885年1月,戈登在镇压苏丹马赫迪起义的战争中,因援军未及时到达而被击毙。格莱斯顿内阁1884年的议会改革案,也受到女王非议。尽管有上述种种的矛盾和分歧,女王的意见在实际上并没有起什么作用,一切大政方针最终都还是由内阁决定。在有些问题上女王甚至还违背自己的意愿,去说服上院支持内阁。
维多利亚虽然不能决定大政方针,但她相当充分地行使了“鼓励权”。这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为国王博取荣誉的一个手段,1851年,由亚尔伯特亲王筹备、女王剪彩揭幕了展示英国经济发展的“万国博览会”。1886年女王又和大儿子威尔士亲王主办了印度和殖民地博览会。1887和1897年在伦敦举行的两次帝国殖民地会议,同时也是两次盛大庆典。英国资产阶级利用帝国各属地代表聚集伦敦之机,隆重庆祝女王即位50和60周年,以抬高女王的声誉。
维多利亚晚年对英国人和布尔人为争夺南非殖民地而进行的英布战争(1899—1902)十分关心。为了鼓励士兵在这场帝国主义战争中勇敢战斗,1900年4月已是81岁高龄的女王还渡海到爱尔兰都柏林住了三个星期,表示对爱尔兰支援战争的鼓励。
1901年1月22日,维多利亚女王去世。
维多利亚女王在位长达半个多世纪。她在位期间,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得到充分发展。虽然法律赋予立宪君主很大权力,实际上大权操在内阁手里,国王的言行已不起什么作用。但英国国王又是国家机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长期的历史发展,已使人们习惯于把国王看成是国家政治权力的象征。女王在法律上是英帝国的元首,所以还是帝国统一的象征。因此,尽管维多利亚女王在政权机构中的实际作用已经很小,资产阶级还是要利用一切可能,在名义上、形式上把女王抬得很高,以发挥她的号召力。维多利亚女王本身也是在半个多世纪的政治生涯中,逐步地体会到一个立宪君主应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力,发挥自己的作用。所以,如果在早期她曾使内阁感到桀骜不驯的话,到后期女王和内阁已经合作得很默契了。女王以自己的行动表明了一个立宪君主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作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