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桑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穆罕默德·阿卜杜拉·哈桑(Muhammad Abdullah Hass-an,1864—1920),索马里杰出的民族英雄。十九世纪末,他领导本国人民进行长期的武装反英斗争。在战争中,以他为首的部族军事联盟不断巩固和扩大,促进了索马里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

哈桑出生在原英属索马里东部的杜尔巴汉特部族。父亲是一位贫苦农民,全家虔信伊斯兰教,祖父曾在欧加登当过教长。哈桑少年时候在柏培拉一个英国人家中当过童仆。哈桑从小天资聪慧,在祖父的影响下,15岁就担任了教授可兰经的教师,19岁取得“教长”称号。

哈桑青少年时期便决心献身宗教。为了寻求知识,1883年以后,他按照惯例,只身前往各伊斯兰教中心,开始了国内外的远足旅行。他到过苏丹国和哈拉尔、摩加迪沙、内罗毕、汉志等地。在麦加朝觐时,他结识了穆罕默德·萨里赫教长,加入属于艾哈迈德兄弟会的萨里赫教派。9年时间的广泛游历,对他尔后思想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十九世纪末,正是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航后,地处非洲之角、扼红海咽喉的索马里,战略地位大大提高。英、法、德、意等国为了实行资本输出和殖民掠夺,在索马里展开了激烈争夺。1882年法国强占了从红海进入印度洋的门户曼德海峡要冲。5年后英国宣布索马里北部为其“保护地”。1889年意大利又割占了索马里中部。西方列强对索马里半岛的争夺和瓜分,给当地农牧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当时,一位途经索马里的欧洲船长写道:“拘禁、镣铐、皮鞭——这就是欧洲人对赤手空拳的居民实行暴力的标志……牢狱和虐待威胁着每个不服从命令的人。”

哈桑在国外期间曾耳闻目睹了苏丹马赫迪大起义,深受邻国人民斗争精神的鼓舞。哈桑非常痛恨欧洲人打着宗教的幌子对索马里人进行奴化教育的行径。据说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一群孩子,问他们的名字,一个男孩说自己叫“约翰”;问及他们是哪个部族的,孩子们竟然说:“神甫们的部族”。哈桑大为震惊。他逐渐认识到:只有赶走殖民者,才能挽救索马里和伊斯兰教。1898年,他在故乡建立了一座清真寺,宣讲萨里赫教义。哈桑用本民族语言写了不少诗歌。在那些诗篇中,他大声疾呼“祖国在危急中”,号召人们起来赶走“异教徒”(指欧洲人和背叛伊斯兰教的索马里人)。与此同时,他开始了筹备武装起义的具体工作。

哈桑为了促成全民抗战,利用宣讲教义的机会,常常来往于各部族,调解它们的内部纠纷。对于少数勾结外国殖民者的酋长,哈桑则依靠本地群众予以制裁。他以苏丹马赫迪起义为榜样,一面组织群众赶制铁矛、弓箭;一面发动募捐,购买新式装备。为了适应未来的武装斗争,哈桑根据部族众多的特点,于1899年初建立了各部族联合组成的军事指挥部。他还宣布两项命令:一、一切违犯命令者,不分部族界限,均按法令制裁;二、允许妇女参军,符合条件者亦可参加骑兵。由于有了这些规定,投奔哈桑的人越来越多,1899年上半年,已有4,000多人拿到了武器。

同年8月,哈桑召集农牧民、奴隶、城市贫民、穆斯林僧侣等6,000多人,在北部重镇布劳举行起义誓师大会。在一片欢呼声中他宣布自己为“先知”,是“安拉的忠实仆人”,要领导索马里进行“吉哈德”(圣战)。9月1日,哈桑致信英国驻沿海地区总领事,痛斥英国对伊斯兰教徒的压迫,并郑重宣布:“现在由你选择吧。你想打仗,我们奉陪;你要和平,就缴出罚金。”英国殖民者当然不会接受这些条件,于是一场持续达20年的武装起义爆发了。

起义一开始发展比较顺利。哈桑率领部队采用游击战术,活动于英、意属索马里之间。到1900年底,起义的烈火燃遍了几乎整个英属索马里和部分意属索马里地区。一位军事史专家曾经用钦佩的口吻写道:“德尔维希①的军队能够分散、能够运动,能够象水银珠那样迅速流动和聚集,令人不可捉摸。”

1901年春,英国在意大利的支持下,对起义者发动了几次“讨伐”行动,起义军受到沉重的打击。他们在瓦伊拉赫德的阵地被摧毁;在费尔迪丁战役中,又被打死打伤1,200人。但英国人也付出了重大代价,耗资达550万英镑。一些英国军人的日记和回忆录里,常常流露出这种情绪“我们正在萨莫勒的一个村子里睡觉,就遭到了攻击”;“水池前面是浓密的灌木林,我真担心这又要成为敌人接近我们的隐蔽物”;“他们来到准备出击的地方就立刻散开隐蔽,谁也找不到他们……这使我们受到很大损失。”1901年秋,哈桑的军队又活跃在英属索马里的土地上,并取得了一些胜利。到1902年初,起义军已发展到12,000多人。

1903年4月,索马里起义军取得了贡布鲁山大捷。哈桑避开了英国三个加强团的正面进攻,而用夜间的零星进攻和射击不断骚扰敌军。 4月17日当英军被迫分兵三路向东、西、南三个方向搜寻作战目标时,哈桑迅速集结了大批兵力,布置了对其中一个加强团的包围。一个英国随军记者写下了当时的场面:“进攻的骑兵(索马里人)犹如汹涌波涛,淹没了阵地前沿,他们发出‘安拉!安拉!’的吼声。……英国来福枪坚硬的子弹根本不能阻挡这些狂热信徒的进攻”。在起义军的打击下,有200多名侵略军,其中有两名指挥官当场丧命。敌人的讨伐失败了。贡布鲁山大捷是哈桑领导的索马里起义军在军事上趋于成熟的表现。

1904年1月,英国当局又调动大批军队再次进攻索马里起义军,在吉德巴利战役中,索军不幸失败。哈桑率领军队从英属索马里退到意属索马里。由于起义力量大为减弱,为了获得休养时间,哈桑决定与意大利殖民当局进行谈判。哈桑提出四项条件:1.在意属地区划给一块固定的住地;2.部队继续由他统率;3.享有充分的宗教自由;4.经济上享有独立地位。

意大利当局害怕索马里起义军在意属地区蔓延,于是接受了哈桑的条件。1905年3月5日,哈桑在伊利格同意大利驻亚丁(一说桑给巴尔)领事佩斯洛齐签订了条约。索马里起义者得到一块北邻米朱提因苏丹国、南界奥比亚苏丹国的楔形土地和伊利格港。起义者则答应停止对意、英作战,承认意当局对其领地的“监督”权。哈桑与意大利签定伊利格休战条约,标志着索马里民族大起义的第一阶段结束了。

休战状态持续到1908年。这三年内,起义军逐步补充了力量。1908年,意大利当局害怕哈桑领导的部队东山再起,决定对起义军居住地区实行经济封锁。首先破坏了伊利格条约。同年,英国也派出讨伐队,征讨曾积极援助起义军的瓦尔桑格里部族。哈桑看到英意殖民者的最终目的是要扼杀起义军,于是从伊利格出发打回到英属索马里,声势一年比一年大。

为了平息起义,英国当局与意大利当局合谋,叫一批索马里宗教界上层人士组成“使团”,出使麦加,请哈桑的老师萨里赫出面劝降。萨里赫委托这些显贵给哈桑带去一封信,指责他“有破坏伊斯兰教规的行为”,并且威胁说,如果他不肯改过自新,就要同他永远“断绝关系”。哈桑对这些“使者”解释了他对萨里赫教派的理解,他认为自己的天职是使索马里的穆斯林信仰恢复到虔诚的正道上来,但这种恢复必须在团结一致赶走“异教徒”之后才能实现。因此他的起义没有违背伊斯兰教规。“使团”悻悻而去,英意的阴谋失败了。

哈桑率领的起义军,经过两年的浴血奋战,影响越来越大。英国军队已经无法再支持下去。1910年,英国殖民当局被迫宣布将全部军队和行政官员撤出索马里内陆,迁往沿海的柏培拉、泽拉等几个殖民点。英属索马里全境基本获得解放。然而,英国是不甘心失败的。三年之后,一支由理查德·科菲尔德带领的“保安队”被派往内地。结果又被索马里军民彻底打垮,科菲尔德本人也被击毙。伦敦的报纸惊呼,“我军在索马里遭到一场可怕的灾难!”从这时起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无力顾及索马里的事务,形势相对稳定下来。索马里军民在塔勒赫、梅迪谢、吉达利等地构筑了防御工事。其中塔勒赫的工事规模最大、最坚固,它是由13座石头堡垒构成的。

索马里人民以低劣的武器打败资本主义强国——大英帝国的喜讯,传遍了非洲和阿拉伯半岛,对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起了鼓舞的作用。英国国会议员里斯承认,在索马里所发生的事件,正在影响着“苏丹、尼亚萨兰、乌干达、亚丁,远远超出索马里的范围。”

这场斗争对索马里国内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更为深刻。由于这次起义是一次超越部族与宗教界限的斗争,对于促进民族意识的增长和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在长期的斗争中,哈桑已经成为全民族的领袖。他使各个部族都成为索马里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恢复伊斯兰的纯洁,拯救自己的祖国,是这个民族的共同目标。哈桑十分关心国家经济的发展,鼓励当地人民改变生活方式,由游牧变为定居,积极提倡发展农业生产。尽管由于战事紧迫,阻碍了他的这些思想的实现,但从这里仍然可以看到哈桑建设民族国家的热切愿望。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加紧了对索马里人民的疯狂镇压。1920年初,英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海陆空联合攻势。意大利也派出飞机和坦克配合。哈桑率领军队坚守起义总部塔勒赫要塞。战斗非常残酷。敌机炸毁了14英尺厚的要塞堡垒。英军终于攻占了塔勒赫。起义军残部在哈桑指挥下撤退到欧加登。英国当局使用诱降手段,企图使哈桑就范。英国总督写信给哈桑,表示将给他以“特赦”,并收买一群上层分子和宗教界要人去“劝说”哈桑投降,声称只要他停止“暴力行为”,可以在英国监视下,让他在西部建立一个宗教区,“平平安安”地生活下去。哈桑对这些民族败类嗤之以鼻,拒绝了他们的所有要求。为了对付英军的新进攻,哈桑于10月撤退到伊米(埃塞俄比亚境内),修建了新的堡垒,准备坚持长期抗战。不幸的是,哈桑因身患疾病,于1920年12月21日与世长辞,终年56岁。

哈桑是索马里人民的伟大儿子。今天,在摩加迪沙市中心,他的雕像高高耸立着。他进行过讲演的大树下,还经常有许多人聚集在那里,缅怀这位为民族解放奋斗了一生的英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