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洒疆场日彰显忠义时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二、 忠肝义胆,化作英雄情结

我们无法考证杨文骢何时开始练武,但他有一身好武艺,记载明确。正是才兼文武并有所实践,并得到前辈孙承宗的指点鼓励,奠定了杨文骢的日后壮举的基础,成为民族英雄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因素。

按照明代文人一般的奋斗规律,读“四书”“五经”,习八股制艺,应科举考试,取入仕干禄之资,杨文骢也不例外。但不同的是杨文骢练成武功,并在年轻时就参与指挥作战。天启元年(1621)贵州土司安位为其叔父安邦彦挟持响应奢崇明叛乱,次年二月贵阳被围困。时杨文骢随父亲在贵阳,父子一起参与明将李枟、王三善指挥的贵阳保卫战。贵阳围解,但叛乱尚未完全平息,道路不宁,杨文骢失去北上应试的时机,因此耽误了一次春闱。但得到了宝贵的军事经验。天启三年,杨师孔、杨文骢父子举家迁居南京,从此杨文骢定居南京,畅游吴越,饱揽山川灵秀;广交文士,提升个人修养。

天启五年和崇祯元年,杨文骢两赴京城参加会试。虽然科举失败了,却与明季两位杰出的英雄人物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使杨文骢的忠肝义胆得到壮大强化。

与周祚新一起北上会试时,在南京附近浦口的路上雇用赶驴人黄得功。途中遇到响马,杨文骢、周祚新和他们的管家准备与响马搏斗,因为“文骢、祚新等亦娴弓马,欲与之敌”,“时杨、周管家亦颇材武,已于驴背跃下”。但黄得功阻止了他们的行动,以高超的武艺制服响马。“杨、周两孝廉见其勇而有志,待以弟兄礼。及南回,告于马士英。士英觅至,为之婚娶,延武士教以兵法”。后来,正是这位黄得功,最后战死在保卫南明政权的战场上。杨文骢有忠贞之心,知人之明,于此可见。

但崇祯元年的京师之行,对杨文骢的人生影响更为重大。虽然会试失利了,但杨文骢没有马上离开京师,逗留至年底方返回南京。滞留京城期间,杨文骢拜见了政治、军事、文学诸方面造诣极深,集人、学者、英雄于一身的孙承宗。这一年,杨文骢三十岁,而孙承宗六十三岁,豪气不减当年。而杨文骢自己,就是喜爱横刀立马的年轻才俊。陈子龙曾经惊叹于杨文骢的武艺:“杨侯起弯三石弓,周旋闲雅神融融。徐抽夏服已不见,九枝中处皆相同。电扫星流轻一掷,看罢千人皆辟易。侯也今为儒者师,生平自许文章伯。长枪大箭古来有,羞与诸生弄文籍。秘枕无人阅《素书》,绛帐有时留剑客。自言本系出黔阳,少小飞腾势莫当。锦衣绣带紫骝马,左弛右射开苍茫。蛮家女儿笑不止,夜郎酋长惊如狂。”

天启元年到三年初,是众正盈朝的天启新局,人才尚能得到尊重。尤其是杨涟、左光斗等人均得到重用,万历末年的乱象有所改观。针对东北防务的失利被动,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自请勘察辽东实情。一个多月后,经历艰难危险的孙承宗回到京师,向皇帝详细汇报了东北的形势和自己的想法。于是,出现了在任内阁大学士办军事的奇观: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兼任辽东经略。这里面的根本原因,是当时实在找不到能够经营辽东事务的文武全才。即便有,也在内讧中丧失。万历末年,经略辽东的熊廷弼被解职,代之者袁应泰不懂军事而顽固不化,导致战略重镇沈阳、辽阳相继沦陷。于是,不得不重新起用熟悉辽事的熊廷弼,但同时用阉党王化贞为巡抚,牵制熊廷弼。经略、巡抚互相拆台,导致广宁战役的失败。而为此付出代价的是熊廷弼,被阉党陷害,惨遭杀戮,传首九边。从此,没有人敢于承担辽东重任。被朝廷文武官员推荐的解经邦坚辞,被削籍;廷推王在晋,也苦苦推辞,但又怕步解经邦后尘,只得勉强赴任。到达关外,王在晋就确定了消极防守的策略,提交朝廷。君臣审议之时,少年天子朱由校当然不会有什么主见,只能听听大臣的争吵。而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主动提出到关外察看实情,然后定夺。于是,天启二年六月十五,孙承宗轻车就道,赶往关外,四十余日历经艰险,实地观察,仔细分析,回到朝廷,提出了对东北边防的总体建议。由此,孙承宗以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的职务,出任辽东经略。三年多时间,辽东事务大有起色:“予居四年,复九大城、四十五堡,召练精兵十一万,立车营十二、水营五、火营二、前锋后劲营八,弓弩火炮手五万,轻车千、偏厢车一千五百辆、沙号船六百、马驼牛骡六万,甲胄、器械、弓矢、火药、蔺石、渠答、卤楯合之数百余万。我进四百里,奴退七百里。西虏受我戎索,东奴不敢过河一步”。辽东战事,自此已经发生了有利于明朝的转折。然而,阉党爪牙无端攻击,逼得孙承宗辞官还乡了。正是辞官暂住京师的时候,杨文骢拜见了孙承宗,并得到了孙承宗的欣赏。而这位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大学士,在崇祯十一年十一月清兵偷袭时率子孙坚守高阳,城破被执,乘间“望阙叩头,投缳死而”,五子一侄、五孙六从孙同时战死。义薄云天的孙承宗,是杨文骢学习的榜样,引导了杨文骢抗清被捕后的人生抉择。

崇祯十二年冬,杨文骢赴青田知县任,十四年春调任永嘉知县。任职永嘉知县的这段时间里,最值得重视的是杨文骢军事才能的表现。崇祯十五年,东海不宁,温州渔民和往来商户经常遭到劫杀。夏末秋初,杨文骢率领水师进行征剿取得成功。“近者小试瓯海,护楼船之师,剪其鲸鲵,大获。功次幕府,上之于朝,将有不次之用。中枢方镇,争欲得之以当一面,而先是以旧京赤县暂借异绩”,很快奉调任江宁知县,来到了人文荟萃的南京。而杨文骢从天启四年以后的家,就在南京。此时回到南京任职,更有回乡的亲切感。崇祯十五年九月调任江宁,杨文骢年底到任。可是,仅仅一年多,御史詹兆恒一道奏章,就将杨文骢推进了深渊:“御史詹兆恒劾其贪污,夺官候讯。”事情发生在崇祯十六年底至十七年初,可想而知,会有怎样的发展。还没有来得及审讯杨文骢,明朝灭亡了。杨文骢的人生,也从此发生了急转。

杨文骢以去职知县的身份,在南京闲居。如果不是明清易代,杨文骢的人生就不会有精彩的结局。正是明朝灭亡,南明弘光政权建立,马士英当政,杨文骢得以起用。而他的儿子杨鼎卿直接参与迎立福王行动,奠定了杨文骢父子在南明政权中的地位。在江苏淮安,杨鼎卿从南下流浪的人群里,找到狼狈不堪的朱由崧和朱聿键,提供衣食,接到南京。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马士英等将这位福王扶上皇位。因为杨文骢与马士英是子舅关系,为此也受到不少攻击。左良玉参马士英八罪,就涉及到杨文骢:“如杨文骢、刘泌、王燧以及赵书办等,或行同犬彘,或罪等叛逆,皆用之于当路。”客观地讲,杨文骢在政治上和情感上更倾向于东林、复社,与马士英等并未沆瀣一气。杨文骢在仕途上并不得意,但英雄豪气不减名将。清兵南下,抵抗蜂起,忠肝义胆得到激发,在烽火中,杨文骢完成了对自己人生的最后塑造,血洒疆场,彰显忠义,用生命铸就了自己民族英雄的形象。

三、 忠魂飘荡,期望公道评价

重入官场,杨文骢不仅肩负马士英的重托,更有复社名士的期待。然而,朱明王朝并没有出现能够承担复兴重任的子孙,也没有诸葛亮式的能臣。兴复大明,谈何容易。因此,不论贤愚忠奸,均将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寻找自己的归宿。杨文骢以忠义肝胆,勤于职守,为明王朝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呈现了一个历史上真实的杨文骢,一个民族英雄杨文骢。

崇祯十七年的三月十九,崇祯自缢,明朝灭亡。五月初三,福王朱由崧监国于南京,十五日登基。杨文骢由于与拥立福王有关,前事不计,起用为兵部职方主事。当时参劾他的詹兆恒任大理寺丞,并没有对起用杨文骢发表异议,但对于阮大铖复出则上疏谏阻,可见是个是非分明的正直官吏。六月,杨文骢任兵部员外郎,十月监军京口(镇江),与郑鸿逵、郑彩共同扼守长江,并在京口与唐王朱聿键交好。同月二十八,升任兵部郎中,仍守京口。十二月,升兵备副使、巡抚镇江、常州二府,监郑鸿逵、郑彩军。时清军先头部队已达淮河,加强长江防御迫在眉睫。于是,杨文骢将镇江的金山、焦山、圌山的工事、火器、炮石等进行加固补充,准备打击敢于渡江的清军。

弘光元年(1645)五月初一,杨文骢被提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苏、松等处”,督沿海诸军,奔驰于南京、镇江、常州、苏州、松江一线,经营长江防线。但由于只是监军、巡抚,没有实际的军事指挥权,连自己的人生安全也得不到保障,马士英从自己掌控的部队中调出一营黔兵归杨文骢指挥,大约有六百人,这就是杨文骢抗清的最早军事力量。而杨文骢的豪情,好友方文、万寿祺等极为惊叹。万寿祺有诗曰“曈曈晓日肃旌旗,花柳春江驻水师。司马洛中看出处,夷吾江左恃安危”。万寿祺对杨文骢的驻防和军事才能极为服膺,在南京的一些复社朋友,听说杨文骢在京口金山防守得力,也以犒军的名义纷纷集结来到金山,与杨文骢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以诗歌相互勉励,以诗歌鼓舞斗志,以诗歌赞颂杨文骢的军事才能,也以诗歌期望文骢的胜利。杨文骢是诗人,在国难当头之际,他又成了将军。他具有儒将的风姿,武将的果敢,诗人的豪迈。即便戎马倥偬,不改从容淡定。万寿祺《京口社集》组诗,记载了这段豪情。

扬州沦陷之后,镇江就暴露在清军面前,直接承受清兵的正面进攻。清兵每天用船发向南岸,在没有望远镜的时候,很难判断真伪。于是,炮声齐发,将之击沉。所以,清兵看到镇江的严密防守,采取了虚实变幻的战术。在经过多天的佯攻之后,于五月初九黎明时分,清军乘大雾悄悄渡过长江,到达焦山。等明军发现,为时已晚,仓促应战。尽管明军在杨文骢的指挥下进行了激烈的抵抗,但郑鸿逵、郑彩的水师沿江东逃入海,杨文骢的少量部队难以抵抗,向东败退,经过常州到达苏州,将士都很疲惫,只得在苏州暂住一夜。杨文骢驻扎在阊门外,而降清的黄家鼒、黄家谟已经受清朝的委托来接管苏州,“忽二十九日清晨,有常镇监军杨文骢与都司朱国臣共谋,令营兵进见黄安抚谢赏,出其不意,执黄家鼒、黄家谟、吴参将并随从二十一人,绑去葑门外,俱斩首剖腹,亲随二人亦斩”,给降清者以严厉的打击。二天后,杨文骢召集乡绅兵民在府学明伦堂协商守城事宜,而苏州既无兵力,也乏武器,更无斗志。无奈之下,杨文骢于次日打开府库,将库银分发给留守苏州的少量士兵,遣其还乡。愿意跟随的,则一起南撤。其余银两,运到船上。“初三日,杨文骢闻北兵已至无锡,遂发府库银分给兵丁,自取万余金”。杨文骢于次日清晨率师南下,退往浙江,用这些钱沿途招兵买马。中午,清兵大部队就到了苏州。清兵带着报复的心态进入苏州,其破坏的力度可想而知。

杨文骢率部向南撤退途中,不断袭击清兵。其时,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立隆武政权,不愿降清的流亡臣子和将士,都纷纷向福建集中,投靠隆武皇帝。杨文骢也只有向这个方向退去,当退至浙江处州的时候,听说龙泉山是个休养生息的好地方,便挥师驻守龙泉山中,流亡在外的复社盟友孙临、周岐等得知杨文骢驻军龙泉山中,也赶来相聚。处州龙泉山,果然是驻兵的上佳之地,进可以驻,退可以守。地方乡绅听说抗清的杨文骢驻军山中,也都纷纷送来粮食和军需物品。杨文骢多方贴出告示:招兵买马,抗清复明,保护百姓。就在那里整顿行伍,训练士卒,杨文骢的家人也在龙泉山住了下来。这样,军事势力渐渐强盛,杨文骢更加远近闻名。七月,杨文骢上表隆武王朝,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提督南京”。将收复南京、恢复旧京的重任,托付给杨文骢。从此,杨文骢在龙泉山中整顿军队,训练士卒,守护着隆武政权的北大门。“明年,衢州告急,诚意侯刘孔昭亦驻处州,王令文骢与共援衢”。援军尚未到达,衢州已经沦陷。杨文骢立即与孙临率军入卫仙霞关,惜为时已晚,郑芝龙与清军接洽投降事宜,令守将率师南撤,将仙霞关让出。清兵进入仙霞关,杨文骢、孙临接战不支,身负重伤,退往福建浦城。一路仍与清兵激战,士卒伤亡殆尽,后被清军追及,全家被俘,拒绝投降,夫妇、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仆从等三十六口,与孙临同日被杀,用全家的生命,完成了忠义悲歌的惨烈乐章,时为南明唐王隆武二年、桂王永历元年八月二十五,公历1646年10月3日。当地居民感其忠义,将杨文骢、孙临的遗体移至大树下入土,并将树皮剜去一块,在树干上写下了两人的官职姓名。两年后,孙临的侄子孙中韦奉祖母之命,前往福建浦城访求遗骸,终于找到。但是,挖出的两具遗骸已经高度腐败,不能辨别。于是,孙中韦将两具骸骨同时包裹,携回安徽桐城安葬,造墓于枫香岭之南麓,当地人民称为“双忠墓”,孙氏子孙瞻拜不辍。其地,今属桐城市龙头乡卅里铺平桥村。

杨文骢聪颖过人,兴趣广泛。诗文书画,融会诸家之长;走马舞剑,武功耸动当时。学文习武,久负盛名。多才奇人,侪辈引领倾慕;宽宏心肠,联结正邪两路;志趣纯洁,铸造真实形象;忠魂飘荡,期待历史定位。文人士大夫注重气节,是中国士林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国家危难或朝代更迭之际,坚守气节成为检验人物品行的重要标准,并为士大夫所奉行。而挥剑舞戈,冲锋陷阵,更是一介书生的真诚向往。在文武出逃或迎降的氛围中,杨文骢坚持抵抗,慷慨殉国,以孤高的士气和全家的生命,诠释了对国家与民族的忠义。尽管清人因为杨文骢与马士英的关系轻易地将他排除在《殉节录》之外,也不论前人的记载如何龃龉,或者轻描淡写,都不可掩盖杨文骢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不屈被杀的民族英雄本质。

[本文为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晚明文化生态与复社运动”(13ZWD018)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