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名句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名句的诞生

昨夜雨疏1风骤2,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3。

——李清照·如梦令

完全读懂名句

1﹒雨疏:雨水稀疏的样子,或译大雨疏狂。2﹒风骤:强劲、卞急的风力。3﹒绿肥红瘦:指海棠花叶子肥嫩,花儿却憔悴了。

昨儿夜里下起稀疏雨水,但吹着阵阵强风,乘着酒醉酣睡,一觉醒来仍解消不了残剩的酒意。惺忪之际问着来卷帘的侍女,却回道:海棠花还是照旧如常。你知道吗?你知道吗?应该是绿叶肥嫩、红花憔悴呀!

名句的故事

李清照这首小令以简朴字句、情节来串结,用叙述、对话体的方式来交代来龙去脉,宛若电影画面般将镜头从远拉近。首先描述一夜不停息的风雨,纤细的女子忧心户外绽放的海棠不能入睡,只能借酒消愁,赖以排遣。一觉醒来,拥衾未起,询问启户卷帘的侍女,粗心的侍女往外望,漠然回道:“都一样啊。”女主人听了,叹息不已:“你难道不知道吗?那红的变少,绿的见多吗?”李清照以其纤细的心灵去感受大自然的变化,见着了一夜风雨,不由自主便兴起词人惜春、惜花的愁怀。《如梦令》整阕词表面上似乎只是平铺直叙海棠花的凋零,其实女词人从中更想吐露的是闺中少女对于青春流逝的焦虑与忧愁,因此以“绿肥红瘦”来比拟对春天的留恋。

李清照《如梦令》其实也是善取前人智能,运用许多先人的巧思,再加以点缀、拔乎其萃,成为千古绝唱。《如梦令》背景的铺陈受唐人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点化而来,采其风雨、花落的意象。至于更直接的关联,则取自唐末韩偓《懒起》一诗:“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韩诗中清楚点出夜雨、海棠、卷帘,其抒发感触皆被李清照所本,脱胎成“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李清照《如梦令》虽承袭前人牙慧,但出乎其类、技压群雄,反闻名遐迩,为后人所盛传。

历久弥新说名句

李清照《如梦令》一词最经典之句在于“绿肥红瘦”,王士祯《花草蒙拾》评此为“人工天巧,可谓绝唱”,李清照的同代诗人胡仔在其《苕溪渔隐丛话》中也说:“绿肥红瘦,此语甚新。”李清照以红、绿相对称,对比甚为鲜明、强烈,不仅丰富视觉飨宴,也让人品会更深层的韵味,因而突出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除了李清照词以外,白居易也曾将色彩的运用比拟得相当精湛,其《忆江南》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以江花红胜火、江水绿如蓝相对应,丰富了诗词色彩的美丽,让人感同身受,仿佛真见火红的旭日、蓝绿的深邃江水。

李清照词中的“绿肥红瘦”,也常为后人拿来代称春逝夏来。近代文艺作家琼瑶,善喜在其作品中穿插宋代诗词章句,早期作品《窗外》描述一对年龄差距甚大且不为外界许可的师生恋,男主角是位中学国文老师,女主角则是正值二八年华的豆蔻少女,两人因为皆对文学有所爱好而陷入爱河。其中琼瑶就曾引用李清照词“绿肥红瘦”来代称炽热夏天的到来,她写道:“天气渐渐的热了起来,台湾的气候正和提早来到的春天一样,夏天也来得特别早,只一眨眼,已经是‘应是绿肥红瘦’的时候了。”

沈从文的作品《如蕤》更绝,将洋溢诗意的“绿肥红瘦”拿来实际比拟女性穿着打扮,在《如蕤》一开头他就写:“从二楼上来了一个女人,在宽阔之字形楼梯上盘旋,身穿绿色长袍,手中拿着一个最时新的朱红皮夹,使人一看有‘绿肥红瘦’感觉。”从“绿肥红瘦”的形容带出小说女主角的特征。沈从文还嫌一次不够深刻,下文又再度强调一次:“正因为那点‘绿肥红瘦’的暮春风度,使人在第一面后,就留下一个不易忘掉的良好印象。”沈从文并非不了解李清照词句内涵,而是故意运用巧思、谐意来塑造形象,让人一看就印象深刻,经典名句因而得以脱胎换骨,以新形象继续在新时代辗转流传。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