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传统的李清照(三)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四、 书写自我情怀:挑战词的抒情传统

李清照既挑战传统的文学观念,也挑战和突破词的抒情传统。词的抒情传统是什么?是婉约词形成的普泛化抒情传统。李清照之前的婉约词,书写的大多是男女之间的相思恨别,这种爱恨情愁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属于一种大众情绪。特别是晚唐五代婉约词中的情感世界,就像当今的网络世界一样,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写的并不是词人的真情实感、真实的生命情怀。而李清照,是用词来书写自己的生命情怀、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

大家知道,李清照的人生经历以北宋亡国为界分为两个阶段。李清照生于1084年,到1127年北宋亡国的时候,已经四十多岁了。前期与丈夫赵明诚琴瑟相合,美满幸福,当然美满中也有缺憾,那就是赵明诚出去做官会造成夫妻离别,从而引发李清照的深切思念,我把李清照这类相思相望夫君的词称为“望夫词”。“望夫词”是由“望夫石”联想到的,用来概括李清照前期的爱情词比较贴切。前人婉约词中写男女相思恨别,大多是男性虚拟的,有些还是婚外恋情。只有李清照的爱情词、相思词,是书写夫妻之间的真爱。赵明诚去世之后,李清照的“望夫词”变成了“生死恋歌”。从李清照的词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女词人的生命历程和情感世界。

下面比较阅读两首作品。一首是晚唐温庭筠的《更漏子》,一首是李清照的《醉花阴》。温庭筠是中国词史上第一个大量作词的文人,他的词为婉约词建立了一种审美典范、一种抒情范式。先看温庭筠的《更漏子》词: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晚唐五代的词,一般只有词调名而没有题目。词调,对作者来说是规定一种写作格式,对读者来说是提示一种唱法,读者看到词调名就知道怎么唱了。当时词作的内容跟词调的名称常常是相互配合的,这叫“赋调名本意”。比如《临江仙》词调,词的内容往往是写江边女神、女仙,《贺新郎》词调用来写新婚祝福。到了宋代,词作内容往往跟词调的本意没有关联了,词调纯粹是表示一种写作和歌唱的谱式,词调名《贺新郎》,词作内容可能是抒发一种愤怒压抑的情绪。温庭筠这首《更漏子》写半夜三更的情事,跟调名本意有些关联。这首词写的什么内容呢?用当下流行歌曲的一句歌词来类比,是写“真的好想你,想你直到天明”。因为语言的变迁,我们不是立马能够看懂词中的意思。

读词不能像读一般文章那样,了解字面的意思就行了,读词要想象。因为诗词不仅仅是表达情意,还要呈现情景。诗词作品,好比是电影的脚本,我们欣赏者好比是导演,要根据脚本把词句想象、还原成一个个具体的镜头、具体的场景画面。能想象还原出镜头来、画面来,词的韵味就读出来了。“玉炉香”,字面的意思很简单,就是玉制香炉中的香。古代富贵人家常常要燃香来改善室内的空气。唐代的香有很多,有沉水香、檀香等等。如何读出“玉炉香”三字的镜头感和画面感来呢?我们要把这个玉制香炉的形状、颜色都想象出来,脑海里仿佛出现了一个玲珑剔透的、色彩漂亮的香炉,香炉上还燃着香,不仅仿佛看到香气在空中轻轻地静静地上扬缭绕,还仿佛闻到香的气味。这样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嗅觉感受,词的韵味、词的形象性也就体会出来了。这第一句是特写镜头,通过香炉中香的缭绕来写室内的静谧。第二个镜头也是特写:红烛在燃烧。但词人不说“红烛照”“红烛烧”,却用“泪”来形容,就特别形象,而且有情感色彩。蜡烛有蜡油,燃烧时滴下来像是人的眼泪吧?跟温庭筠同时的杜牧有两句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诗意是写两位年轻男女夜里舍不得分离,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一直坐到天亮,但他不说“亲爱的,我好舍不得你啊”,

而是说蜡烛有“芯”(谐音“心”)有情,舍不得我们两个离去,替我们垂泪到天明。多形象啊!蜡烛是晚上点燃,蜡烛流了一夜的泪,暗示室中两个人流了一夜的泪水。试想,“无心”的蜡烛尚且因为离别痛苦而流泪,何况是“有心”有情的当事人呢!我们平常说诗歌在艺术表现上讲究情景交融,这就是情景交融,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景中有人。这两句诗的妙处不是直说我舍不得离开你,而是通过景物来表达,如果直说我“真的好舍不得你”,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究竟怎样的不舍,别人体会不到、想象不出。可说蜡烛“替人流泪到天明”就非常的形象、直观,有镜头感、有画面感,让人能想象得到、体会得出。“红蜡泪”,也有“替人垂泪到天明”的意思,暗示词中主人公一直没有睡着,在躺着流泪。“玉炉香,红蜡泪”,是近景,是写环境的特写镜头。“偏照画堂秋思”的“照”,是蜡烛在照,为什么是“偏照”,待会再说。“画堂”,是装饰很华美的闺房。不说“照画堂佳人”,却说“照画堂秋思”,含意更丰厚。“秋思”的“思”要读成去声“四”,这样才押韵。动词作名词用,有时要读成去声,如“一骑红尘妃子笑”的“骑”,作名词用,要读作“记”。“秋思”,是秋天的思念,暗示季节是在秋天。唐宋时代的诗人、词人,对春秋两季特别敏感,仿佛是季节性流行病,春天来了要伤春,秋天到了要悲秋。春天,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是一个美好的季节、充满希望的季节,可在唐宋诗人词人看来,却是令人感伤的季节。春天固然美好,百花盛开、百草争茂,但可惜时间太短暂,花开即逝,好景难留,所以古人惜春、伤春。所谓“无可奈何花落去”,“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春天花开花落,意味着时光的流逝、人的青春年华的流逝,意味着人又老了一年,所以古人特别好伤春、惜春。秋天呢,我们觉得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辉煌的季节,可是古人一看到秋天树叶飘零,完了,冬天来了,一年美好的时光又过去了,所以杜甫感叹“无边落木萧萧下”。古代的诗人,一年四季好像都没有好心情,春天伤春,夏天恨热,秋天悲秋,冬天苦寒。不过,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好诗好词大多是在春天或秋季写的,即使不是秋天写的,也要把季节放在秋天。秋天本来是一个令人伤心的季节,把离别放在秋天的环境里就更令人伤感,柳永《雨霖铃》词里有很经典的说法:“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离别的时间,常常放在黄昏。因为黄昏是人们归家的时间点,《诗经》里就有“日之夕矣,牛羊下来”的诗句。中国古人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黄昏时候是该归家休息的时候,可在应该回家的时候却出去远行或离别,不是更令人感伤吗?诗词里面写到的时间、季节,往往是有意味的季节和时间。这些季节和时间,不单纯是表示时间、节令的变化,它还蕴含着一种类型化的情绪、积淀着一种民族心理。我们欣赏古典诗词的时候,要注意体会这些时间、季节的特殊含义。

从“眉翠薄”开始,镜头由写环境转而写床上之佳人。温庭筠是勾勒描摹形象的高手,他写女性形象,常常用外在的局部形体特征来暗示人物内心的情绪变化,这是温庭筠最高明最巧妙之处。“眉翠薄”是什么意思呢?“眉”是眉毛,“翠”是画眉的颜料。“薄”呢?原来古代的女子晚上也要化妆,因为睡不着,翻来侧去,一会儿趴着睡,一会儿仰着睡,在枕头上来回折腾,眉上画的色彩就淡了,“薄”就是色彩淡薄之意。词人通过画眉色淡的外在特征变化来暗示女子内心的忧愁,她为情所困而无法成眠。“鬓云”,指乌黑发亮的头发。本来睡前做好的发型,因为睡觉时辗转反侧,寤寐思服,发型就乱了,为了押韵,用了个“残”字,其实是“散乱”的意思。词人用画眉弄淡、头发凌乱来写女主人公的心情烦乱,睡不着。“夜长衾枕寒”,是写长夜漫漫睡不着,感觉越睡越冷,表层是说衾被单薄而寒冷,实则是写女子内心凄凉。长夜漫漫,独守空闺的女子自是寂寞难熬。

上阕两组镜头,一写环境,一写人物。下阕将镜头移到户外。人失眠后,希望环境宁静,可偏偏时值秋天,滴滴答答的梧桐雨仿佛点点滴滴都打在心头。梧桐雨,是诗词里面经常用到的一个意象,白居易《长恨歌》里就有“秋雨梧桐叶落时”的句子。梧桐的叶子很大,下雨时滴滴答答地响,失眠人听了以后会更加烦躁睡不着。所以古人常用梧桐叶、梧桐雨来烘托气氛、渲染离情。词中这位女子到了三更夜半还睡不着,屋外秋雨滴落在梧桐树上不停地作响。如果拍电影,怎样再现这个镜头?我们可以用有一个镜头呈现女子躺在床上,睁着眼睛,想着心事,面露愁容,听着外面梧桐细雨的滴答声响。“不道离情正苦”,女主人公在埋怨:怎么这么烦人呢,人睡不着觉,屋外在下雨,屋内蜡烛还偏偏这么亮地照着!那把蜡烛吹灭不就行了?这是文学艺术啊。“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睡不着觉就数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地数着,一直数到天亮。请注意,为什么说屋外台阶是“空阶”呢?作者的用意不是说台阶上一无所有,而是说台阶上空空荡荡、一个脚印也没有。暗示什么呢?暗示词中女子还期待她的良人半夜归来,她睡不着觉,是失眠,也是等待,期待良人能突然归来给她一个意外的惊喜。可是熬到天亮,屋外的台阶没有留下脚印,她深深地失望,甚至感到绝望。

温庭筠的词有一个特点,一般是写瞬间性的情绪。但这一首词是从上半夜写到下半夜的“三更”,又从三更写到天亮,主人公一宿没睡、一夜相思。词中女子是什么身份?为何事而离别?我们不知道,作者也无意于交代。其实这只是一个虚拟的类型化的人物,情感也是一种普泛化的离情别绪,它不为某一个个体所独有,是人人能感受到的一种情绪。

再看李清照的《醉花阴》是怎么写的: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虽然也写相思,却不是普泛化的相思,而是妻子对丈夫的思念。离别之人,一般都是长夜难熬,可李清照跟丈夫分别之后,白天都觉得难熬。“愁永昼”,就是觉得白天太长,时间难熬!人心情不好,看到云,觉得愁云惨淡;看到雾,觉得灰蒙蒙的压抑。“薄雾浓云”与其说是写实景,不如说是写心境。“瑞脑消金兽”的金兽,跟温词的“玉炉”意思差不多,指用金属做的兽型香炉。“瑞脑”是一种香。“瑞脑消金兽”,跟“玉炉香”所写情景相似,是写兽形的香炉里点燃着瑞脑香,香雾飘绕,沁人心扉。词的开头二句,像是两个镜头,一个是户外的云气,一个是室内的香味。镜头从户外移到室内,让我们仿佛感觉到主人公、也就是李清照一个人坐在书桌前发呆,看着旁边香炉里的香慢慢地燃烧,时间慢慢地消磨流逝。“佳节又重阳”一句,点明季节。读词,要注意虚字的妙用,这个“又”字看起来很普通,但包含几层含意。每逢佳节倍思亲,“又”字可理解为从元宵之后到清明节、到端午节、中元节,现在“又”到重阳节,每遇一节她都在思念。还可以理解为去年的佳节重阳没见面,到今年的重阳节“又”没有相聚。“又”字,可以表示时间的延续,也可以表示时间的重复。词中虚字,不能轻易放过,要细细体味它的用法与含意。“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的“玉枕”,是玉制的枕头,形容枕头的美好;“纱厨”是蚊帐。这本来是夫妻共用之物啊,睹物更思人。到了晚上,独自一人睡在床上,越睡越“凉”。这个“凉”,跟前面温词“夜长衾枕寒”的“寒”字一样,不仅是生理的寒冷,更是心理的凄凉。这个“凉”字,还有更复杂的况味,暗示李清照作为妻子对丈夫的心理思念与生理渴望。保加利亚伦理学家瓦西列夫曾说爱情“是冲动和意识的仙境,是性欲和精神渴求的神奇融合”,李清照前期相思词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融合,她把对丈夫的爱欲、思恋诗意化、审美化了。

下阕将镜头回转到白天。这两句时间上写的是一个延续的过程。黄昏后东篱把酒赏菊,到晚上衣袖里依旧留存着菊花的清香。东篱把酒,暗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词人对花自饮,顾影自怜。有感伤,也不失潇洒。末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写西风一起,把帘子吹飘起来,看到帘外的丛丛菊花呈露着优雅的风姿、散发着阵阵幽香。“人比黄花瘦”,是李清照跟赵明诚发嗲开玩笑,说:老公,我好想你啊,想得人都瘦几圈了。当然,词中不能这么直白,这么直白就不是艺术了。“人比黄花瘦”,是人中有花,花中有人,人花相衬,人花争艳,既写出了自己身形体态的变化,也巧妙地写出刻骨的相思和夫妻间的绵绵情意。词中对丈夫的思念、对丈夫的爱恋深沉而执着,相思对象明确而具体,跟温庭筠词的那种普泛化相思大不相同。

李清照词中的相思,有一特点,就是双向相思、彼此眷恋。一般爱情诗、相思词里写的是单相思,而李清照的相思词常常是双向的思念、相互的牵挂。苦涩的离愁中有彼此牵挂的甜蜜慰借,有心心相印的幸福感。大家熟悉的《一剪梅》词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写的就是这种双相思。《小重山》词里面“二年三度负东君”,“三度”是多次的意思,“两年”了,多次辜负大好春光,没有跟丈夫一起共度良宵。“归来也,著意过今春”,是对丈夫深情的呼唤。《蝶恋花》的“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表面是写柳树已萌动春心,实际上是写她自己春心萌动,想丈夫早些回来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李清照这些词,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书写了作为妻子的李清照对丈夫种种深切的思念和渴望。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