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大师朱熹的读书诗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中国文化热悄悄来临,世界上唯一五千年不断的文明确实令人神往,更值得我们华夏民族的子孙骄傲。文明的不间断需要代代传承,传承的前提是学习理解,理解的前提则是阅读。读书热也会随之而来。

读书的确是人类不断进步的重要环节,读书可以直接和前贤交流,可以直接选择自己最需要的知识进行学习,实际也是和古人交流。读书是思考的前提,而在思考中证悟体印真理的愉悦才是人生的最大快乐。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喜悦,便是这种感受。孔子的读书之乐,颜回的“不改其乐”,都是这种快乐。读书的快乐是一切读书人自己独特的感受,而能把这种感受用诗表现出来,既有盎然的诗味又能够给人以审美享受,便是绝大的本领。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便有这种本领。

在阅读和注释宋诗的过程中,发现朱熹的四首诗都是写读书或者学习的。但都充满形象和情趣,意境盎然,读来津津有味,口齿生香,过目不忘,妙不可言。这四首诗便是《偶成》《春日》《观书有感二首》。

珍惜时光的《偶成》

有追求的人都非常珍惜时光,朱熹也同样。他的《偶成》诗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这首诗没有显示出创作的时间,但应该是早期的作品。表现出读书学习的渴望和珍惜时光的迫切心情。中国人历来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说法,光阴确实可以用寸来衡量。古代没有机械计时器,白天用日晷,夜间用刻漏。日晷是观察日影移动的距离以及在背景上的位置来确定时间,而刻漏也是观察漏壶中箭头上的刻度来确定时间,都与距离有关系,因此时间便有了长度。人生苦短,实际也很漫长,因为长短是相对的。但有追求的人就必然感觉时光太快。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叹息,曹操“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慨都如此。所以“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两句虽直白如话,却倒出许多志士仁人的共同情怀。“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两句则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出光阴似箭,时不我待的迫切情怀。我们确实经常有同样的感觉,春草刚刚绿过,不知不觉便落叶萧萧了。而一成为诗句,便觉得非常感人,会引起所有读书人的共鸣而颇生浩叹之情。

读书会意时的《春日》

《春日》一诗表面看好像是春天游览美景时的记游诗,但仔细分析,再考察朱熹的生平,便知道是书写自己读书会意时的喜悦之情。陶渊明读书是“每逢会意,便欣然忘食”。朱熹读书则是“每逢会意,便挥毫作诗”。这首仿佛写作春日游览的诗确实可以迷惑很多人。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本诗好像以轻盈明快的笔调赞美春光的明丽美好,写出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气息,给人以很高的美感享受。尾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但如果我们稍微思考一下,就会体会到这不是写景,而是用春日美景比喻自己内心的喜悦感受。泗水是河流名,发源于今山东泗水县陪尾山,流经曲阜,故泗水已经成为孔子故乡的代名词。朱熹出生就在南宋,根本不可能去过曲阜,他怎么可能“寻芳泗水滨”?只此一语,便委婉暗示出本诗不是写景之作。这样一想,就非常清楚了。全诗都是作者读书时的感受。当他一边阅读《论语》一边思考问题时,仿佛走在孔子家乡的小路上,伴随老夫子游览泗水之滨,随着一些问题的清晰而感觉触处逢春,感觉自己知识领域中不断更新,所以才感觉孔子的学说如同万紫千红的春光一般给人以清新、美丽、姹紫嫣红的审美享受。正是这种感受才是阅读的享受和快乐,而这种精神享受是“胜事空自知”,只有自己才会感受得最深刻,“可为知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读书感悟的《观书二首》

当读书有新的感悟时,朱熹便写下《观书有感二首》,因为题目明确,故没有任何歧义。读书的感想本来是很难表述清楚的,但朱熹却用诗的形式表达得含蓄蕴藉,确实了不起。

《其一》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鉴开”是说打开一面镜子,比喻非常巧妙,书可以净化人的灵魂,可以使人增长知识,可以使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故用镜子来比。书是长方形的,故说“半亩方塘”,贴切而自然。“天光云影共徘徊”,形容书中的景象无穷,知识无穷,而自己读书时感情起伏澎湃,心潮涌动,如同天光云影一般。后两句自问自答,是因为不断有源头活水进入池塘才会水质清澈灵动,暗示自己不斷阅读新书,学习新知识。本诗主旨在题目中已表现出来,即看书的体会。以诗歌形式来发表感想不太合适,因为感想属于议论,但本诗却处理得非常好,将如此生涩的理论寄托在生动的形象之中,确实很精彩。可谓是理趣诗的典范。

我们再欣赏《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长江春天水最多,所以李煜在形容忧愁多时,才说“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此引出下面之比喻。“蒙冲”又作“艨艟”,是一种大型战舰,写船之大。“一毛轻”,在水面上漂浮航行像一根羽毛那样轻。“向来”是以前的意思,指未涨水之前。

本诗与前一首同样精彩,是自己读书体会的形象写照,因其是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故更有启发意义。人在初学阶段,往往很费力气却收效不大,这是处在量变时期。韩愈说:“戛戛乎其难哉!”本诗说:“枉费推移力”,都是这种感受。但当知识、学问到达一定的程度,便可以触类旁通,进入一种相对自由的境界。韩愈所说的“气盛言宜”“浩乎其沛然矣”,与本诗的“此日中流自在行”同义,都表现了这种得心应手的体验。

韩愈刻苦读书,头童齿豁;白居易刻苦读书,口舌生疮;孟浩然刻苦读书,眉毛尽落;王维刻苦读书,误进醋缸。朱熹刻苦读书,曾“枉费推移力”,不经过刻苦阶段,是不可能“此日中流自在行”的。中国正处在上升时期,我们期待盛世的来临,我们更应该刻苦读书,用古人的智慧来充实自己的心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浩瀚海洋中尽情地遨游。秋去冬来,四时代序,我们的人生应该在读书中随着季节的变换而不断有源头活水,在天光云影共徘徊中增长自己的才识,不辜负时代,不辜负人生。读书吧,诸君!刻苦读书吧,诸君!“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文学院)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