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名句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

名句的诞生

凝碧旧池1头,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2声在,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唯有御沟3声断,似知人呜咽。

——韩元吉·好事近

完全读懂名句

1、凝碧池:位于河南洛阳禁苑内。2、梨园:传习戏曲的地方,这里借指北宋皇家音乐。3、御沟:流经皇宫内苑的沟渠。

想起往日宫廷中的池苑,听到过去宫中的音乐,我立即感到无限凄凉。有多少当年梨园的曲调在跟前,一声声、一句句,着实令我这白发老人不忍聆听。

京城的杏花无处躲避国破的春愁,也靠着野外的烽烟开放。只有宫苑的御沟水止声断,仿佛知道我的呜咽、悲怆。

词人背景小常识

韩元吉(公元1118—1187年),字无咎,号南涧翁,南宋词人。平生交游广阔,与陆游、朱熹、辛弃疾、陈亮等当代文人及爱国志士相交至深,常以诗词往来并相互唱和,在南宋时期是相当有名望的人物​‍‌‍​‍‌‍‌‍​‍​‍‌‍​‍‌‍​‍​‍‌‍​‍‌​‍​‍​‍‌‍​‍​‍​‍‌‍‌‍‌‍‌‍​‍‌‍​‍​​‍​‍​‍​‍​‍​‍​‍‌‍​‍‌‍​‍‌‍‌‍‌‍​。

韩元吉的个性颇为高风亮节,虽然当其时南宋已偏安于临安,但他依然很眷恋北方,曾多次在词中写道“梦绕神州归路”(《水调歌头·寄陆务观》)﹔“中原何在,极目千里暮云重”(《水调歌头·雨花台》)之类的词句,并且也从未忘却“北伐抗金”之事,因此“鸡鸣起舞”和“勒功燕然”也常出现于他的笔尖,成为他鼓舞自己及他人的座右铭。

但尽管如此,由于南宋长期的积弱不振与自身的年华老去,韩元吉不免也会产生英雄迟暮、功业无成的感叹,因此他晚年的词风归于雄浑、豪放,与辛弃疾极为类似,无怪陆游曾称赞他的作品“落笔天成,不事雕镌。如先秦书,气充力全”。

由于个性的问题,韩元吉在行笔为文之时,确实不喜欢“纤艳”的诗以及杂有“鄙俚”的歌词,也因此,他曾认为自己所作的歌词“未免于俗者取而焚之”(《焦尾集序》),然后在将自己的作品集结之时,以《焦尾集》名之。他的词作现存80首,黄蓼园在《蓼园诗话》中对他的综合评价是:往往流露出“神州陆沉之慨”。

名句的故事

韩元吉的这首《好事近》别本题作“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根据历史记载,韩元吉在公元1173年曾代表南宋出使金国祝贺“万寿节”,其实便是给金世宗完颜雍过生日,而这首词便是在他到金国后,看见当地人民已日益被同化,俨然忘却自己原是大宋子民,感慨之余,不仅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下,更写了一阕词寄给陆游,以表达自己的慨然之情。

此词中所叙及的“凝碧池”,其实是唐代洛阳禁苑中的旧池名。当年安禄山造反之后,曾大会天下于凝碧池,并逼使梨园弟子为他奏乐。而乐伶们由于思念玄宗,各个欷嘘不已、潸然泪下,其中有个名叫雷海清的人,更在愤怒之余拋掷乐器,面向西方放声痛哭。而安禄山见状后勃然大怒并立即下令,将雷海清在试马殿上肢解。当其时,王维正被安禄山拘禁于菩提寺,听到这个消息后,便作了一首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落叶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由此可见,韩元吉笔下的“凝碧池”并不是天外飞来一笔,而是以古讽今、借彼言此,一方面哀悼北宋王朝的覆亡,一方面伤感南宋王朝的日益弱小,忠贞之情深切感人。

而当陆游收到韩元吉的信后,也感同身受地写了《得韩无咎书寄使虏时宴东都驿中所作小阕》一诗,以为唱和,在当时更是传为佳话。

历久弥新说名句

“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表达的是一种既有眷恋却又不忍回首当初的矛盾情怀。

“梨园”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而其实,“梨园”最早是唐玄宗训练培养乐工的地方,而后慢慢演变成为“戏班”的统称,并且沿用至今。《新唐书·王维传》中便曾提及:“禄山大宴凝碧池,悉召梨园诸工合乐。”清洪升《长生殿》第二十四出也说:“那些梨园旧曲,都不耐烦听他。”

由于戏曲界俗称“梨园行”,因此演员们也多自称“梨园子弟”,并且戏班供奉的祖师爷便是“唐明皇”,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史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人,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说起来“梨园”真可称得上是中国第一座“国立”的“戏曲学校”,而人们也常称嗓子好的演员是“祖师爷赏饭吃”。

至于“华发”,则通常意指花白的头发或指老人,有时也做“花发”,在古代诗词中也是经常使用的字眼,像唐元稹《遣病诗》十首之五:“华发不再青,劳生竟何补?”以及北宋苏轼《念奴娇》:“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都曾使用过。而到了现在,用“早生华发”作为标题的文章,则多是论述某某人因为工作多方辛劳,以至于“未老先衰”;但有趣的是,有人更研究了现代人“未老先衰”的现象,而写出像“六例经典食疗方消除40岁男人早生华发苦恼”之类的标题,让“华发”二字的沧桑感顿减,趣味感锐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