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的声律定型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近体诗的声律定型

唐高宗、武后时期,以重视文辞为特点的进士科的勃兴,为一般士人中有文才者的升迁创造了条件。与“四杰”同时或稍后的一批初唐著名诗人,如杜审言、李峤、宋之问、沈佺期等,都是由进士科及第而先后受到朝廷重用的士人。他们入朝做官时写的那些分题赋咏和寓直酬唱的“馆阁体”诗,虽在内容上与以前的宫廷诗人的作品无太大差别,但在诗律和诗艺的精炼方面有很大进展,为唐代近体律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

杜审言(约654-约708),字必简,原籍襄阳,从祖辈起即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他是杜甫的祖父,在当时与李峤、苏味道和崔融并称“文章四友”。而四人中,数杜审言最有诗才,胡应麟《诗薮》说:“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杜审言现存的二十八首五言律,除一首失粘外,其余的完全符合近体诗的粘式律。他在五言律方面的成就已超过了杨炯,使五言律的创作首先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杜审言最有名的五言律,是他早年在江阴任职时写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把江南早春清新秀美的景色写得极为真切,由此引起的深厚的思乡之情,全融入明秀的诗境中,显得极为高华雄浑。尤其是颈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生动地写出了春的气息,给人以壮阔而又生机勃发之感。

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宋之问(约656-712),字延清,弘农(今河南灵宝)人;沈佺期(约656-716),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人。他们的生年晚于杜审言,因有文才受到赏识而选入朝中做官,是武后时期有代表性的馆阁诗人。置身宫禁而优游卒岁的馆阁生活,使他们的诗歌创作多限于应制酬唱,多点缀升平、标榜风雅之作,难免以辞藻文饰感情贫乏之弊;同时,也使他们有较为充裕的时间琢磨诗艺,于诗律方面精益求精,回忌声病,约句准篇。除了一联之中轻重悉异之外,还要求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平仄相粘,并把这种粘对规律贯穿全篇,从而使一首诗联与联之间平仄相关,通篇声律和谐。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系铭序》说:“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这是最早有关“律诗”定名的记载,故沈、宋之称,也就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

以确立粘对规则为声律格式的五言律的定型,在唐代近体诗的演变过程中实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它不仅完成了由永明体的四声律到唐诗平仄律的过渡,有易于识记和掌握运用之便;而且具有推导和连类而及的作用,是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声律法则。如在“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的轻重声调的循环往复中,任意截取一节,或平起,或仄起,平仄相间、相对和相粘,五言八句成篇,就构成了五言律的基本句式及其格律。并可以由此推导出五言排律和五言绝句的体式。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在五言律的基础上,推导出近体七言律诗的声律格式,只要在每种五言律诗的基本句式之前加上两个相反的音节即可。所以在五言律趋于定型后不久,杜审言和沈、宋等人即把句中平仄相间、联内平仄相对和各联间平仄相粘的律法,成功地应用于七言体诗歌,于中宗景龙年间完成了七言律体式的定型。

各种格律诗体式的定型,为诗歌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尽管沈、宋等人在任职馆阁期间所写的应制五律和七律鲜有可观者,但磨炼出了一套律诗的声律技巧,一旦他们因政治变故而遭贬谪、产生不吐不快的真情实感之后,就容易写出情韵俱佳的优秀作品。杜审言写得最好的五律,是在中宗复位时,他因曾依附武后男宠二张(张昌宗、张易之)而被流放峰州后创作的。与此同时,宋之问和沈佺期也因相同的缘由而被流放岭南,他们同样也写出了好的作品。如宋之问的五律《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未到贬所而先想归期,一种含泪吞声的感怆情思表现得真切细腻,见不到任何着意文饰的痕迹,尽管律和对仗十分工整。他的《渡汉江》亦复如此: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是一首写得十分精彩的五绝,具有声情并茂、意在言外的艺术感染力,与后来盛唐诗人的作品已相去不远了。

在当时,七言律写得较好的是沈佺期,他的成名作是写思妇的七律《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辞采华丽,声韵流转,粘连对仗的技巧很高,但有拼凑痕迹。其艺术感染力远不如他于流贬途中写的《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辞家见白云。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与他流放岭南所作的五言律相同,此诗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心境,不用典故,无意修饰,却写得有情有景。此诗声律调谐流畅而蕴含深厚,是早期七言律的成熟之作,被后人称为初唐七律的样板。

总之,经过杜审言和沈、宋等人的不懈努力,在武后至中宗景龙年间,唐代近体诗的声律体式已定型,出现了一批较为成功的作品。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