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修辞《图示·通感·摹写》释义与辨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释义]

图示

所谓图示是指在言语表达中,有些事物难以用文字表达清楚,就让符号、图形、字形、拉丁字母等直接参于言语表达。如用$表示美元,¥表示人民币等。

图示法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符号示意法、图形示意法、字形示意法、拉丁字母示意法。

1.符号示意法

符号示意法是利用现成的、人们所熟悉的符号来表达意思。如:

“被动的+主动的+自觉自愿的(怕老婆)=模范丈夫”,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可能出现的玩笑话。(何炳章《“模范丈夫”格调不高》)

这里作者连用了“+”和“=”两种符号,组成一个数学计算的形式,用来评论电影《模范丈夫》中所赞扬的“模范丈夫”不具有典型性,以这样的“怕老婆”作为讴歌的对象,立意太浅。

又如,黄宗英在《固氮蓝藻》中有一段文字:

过核桃垭。停车,司机小憩,准备越天险。真是山高一丈,冰厚一分,指路标又纷至沓来:

N——大转弯。

)(——屏息擦过摩天岭。

▲——溜过羊子岩。

这段文字用路标符号,形象地描绘了山路的崎岖险恶,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2.图形示意法

图形示意法是利用图像或简单的图案来表达意思。如曲波《林海雪原》中有一段文字:

第三天的下午,三个小组陆续回来,小董先报告了他的路线,剑波根据他的报告在地图上标了一个8字的蓝线条。接着在刘勋苍、孙达得报告后,他又标上了不同角度的两个8字线条,三个8字线条加起来,形成一朵C形的花。此时小分队的位置已在正北那个8形的红点处。

这里的“8”和“C”是图形示意,少剑波用它来标记周围的环境和小分队的位置。

3.字形示意法

字形示意法是利用文字的形貌来表达意思。如:

①正屋和锅屋有一堵墙合用,这两间屋形成了“丁”字形。(卢群《有这么一个地方》)

②他们登完了石级转一个弯便到了钓台,那是用石头造的,临湖一带“亚”字栏杆,栏杆前面是一长排石凳。(巴金《春》)

例①中的“丁”字,清楚地告诉读者正屋和锅屋的方位,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了极大的指示作用,减少了许多文字表述。例②中的“亚”字,形象地勾勒出钓台临湖一带栏杆的形貌,简洁明了。

4.拉丁字母示意法

以字示意时,所用的汉字都是一些醒目的笔划少的字体。但是也有用拉丁字母来示意的。如:

1958年,尼克松拜访丘吉尔时,这位七十九岁高龄的英国前首相已是步履艰难,不得不借助于两名助手的挽扶。尼克松写道:“他看上去像具僵尸”。然而他坚持把尼克松送到门口。“当到前门时,我们被耀眼的摄影灯光照得睁不开眼睛。丘吉尔下腭猛向前伸去,目光灼灼,举起双手做了一个人们所熟知的象征胜利的“V”形手势。”

因无法用言语来描述丘吉尔的手势,这里用拉丁字母“V”来图示,言简意明。

用来图示的符号、图形、字形、拉丁字母等在言语表达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言语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图示法的特点和作用是:①醒目,有极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②节省文字。③可表达复杂的事理。

图示不同文字画:文字画只是一种图画,是指早期的象形文字,这种文字保存着较为浓厚的图画色彩;图示除了有图形、符号、字形、拉丁字母等,还常常伴随着文字说明,图示法往往是为了使表达简洁,直观可感。

通感

通感又叫“移觉”,是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通过“以感觉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比如“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通感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1.根据声与行的交互关系分类

(1)听声类形。听声类形是说声音感动于人,令人联想到它的形状。如:

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鲁迅《祝福》)

音响是用听觉器官来感受的,而作者却把这听觉的感受形容成“音响的浓云”,使读者对新年的祝福爆竹声不仅能听到,而且还能见到。借此,把祥林嫂在祝福声中悲惨死去的气氛烘托得愈见凄凉。

(2)见形类声。

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威尼斯》)

古希腊裴斯顿波赛冬的神庙,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四周廊间整齐围绕着的三十六根粗大的柱子,如低音乐器演奏的节律,宏大、深沉、庄严。(孙汝建《建筑是冻结的音乐》)

许莱格尔曾经把建筑比作冻结的音乐。(孙汝建《建筑是冻结的音乐》)

这种对称协调的建筑形成了结构严密、崇宏精丽的立体空间 , 宛如一首和谐的立体交响曲。(孙汝建《建筑是冻结的音乐》)

(3)听声类声。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这是听觉与听觉的相通。因为“梵婀玲”(小提琴)有着高低起伏的音律和轻重缓紧的节奏,拉得好,旋律就悦耳动听;光和影也有疏密起伏和轻重浓淡之分,调得好,色彩就悦目动人。但是,光和影是否和谐相称,是很不容易传达的;琴声是否和谐好听,却是可感可辨的。所以,作者利用听声类声,产生感觉转移的修辞效果。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

这里用急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莺语声、幽咽泉声、银瓶破裂声、刀枪相击声、裂帛声来比琵琶声,是以声类声。

(4)听声类形、见形类声、听声类声三者交互作用。

“状若崇山,又像流波,浩兮汤汤,郁兮峨峨。(嵇康《琴赋》)

琴声有时如高山峨峨,有时如水声汤汤。如山是听声类形,如水声是听声类声。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

这里说琴声如太山,是听声类形;说琴声如流水声,是听声类声。钟子期说像太山时,心目中有太山的形象;说“汤汤乎若流水”时,耳中既有流水声,眼中也有流水形,所以在以声类声时兼有以声唤起流水形的感觉。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韩愈《听颖师弹琴》)

“儿女语”是以声类声,又唤起儿女谈情。“勇士赴敌场”,是以声类形了。浮云柳絮的飞扬,既指琴音的纵横变态,更是以声类形。从百鸟的喧啾到忽见孤凤凰,是类声和类形的结合。

2.根据感觉相通分类

根据排列组合的原理,“你”、“想”、“我”、“要”四个词会形成以下有意义的组合:

我想要你;你要想我;要我想你;要你想我;我要想你;你想要我;你我想要;我你想要;你我要想;我要你想;你要我想;你想我要;我想你要。

根据眼、耳、舌、鼻、身的官能,人会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根据排列组合的原理,通感也可以形成以下组合:

视觉和听觉相通;

视觉和嗅觉相通;

视觉和触觉相通;

听觉和嗅觉相通;

听觉和触觉相通;

嗅觉和听觉相通;

触觉和嗅觉相通。

如:“春之歌”、“摇曳的音调”、“表情冷漠”、“一弯寒月”、“笑得很甜”、“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等。再如: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只能用嗅觉来感知,“歌声”只能用听觉来感受,但作者却巧妙地以“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比拟荷的“缕缕清香”,收到了声色俱佳的绝妙艺术效果。

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描写王小玉的演唱效果:

声音初不甚大,也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处不畅快。

王小玉的演唱是听觉可感的形象,却用触觉加以表现,使听觉触觉交织为一,非常生动传神。又如:

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突然拔了一个尖儿,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哪知她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三四叠,节节高起。晃如由傲来峰而西,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到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这段文字以动觉、视觉形容听觉,让听觉、动觉、视觉水乳交融,使读者的联想、想象活跃起来,变抽象而形象,增加了读者对文意的理解。“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蝗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愈低愈细,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做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这儿以视觉表现听觉,把王小玉的表演形容得无以复加。

摹写

对人、事、物的声音、颜色、形体、情状的各种感受,加以描绘形容叫摹写或模写。

1.听觉描摹

你也说喜欢那一首幽幽细细的萨克斯吹奏的曲子。

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

妻在房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2.视觉描写

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着落下来。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当她们挣扎着从店里挤出来时,头发已经乱了,满脸倦容。

3.嗅觉描写

露水和着松脂气息,凉凉,香香的空气,一下子进入我的心田之中,精神为之一振。

风里带来些新翻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花里带着甜味;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4.味觉描摹

原来两人躲在杨桃树下,尽摘下面的果子,一个一个尝,发现都是涩涩苦苦的,没有台北的杨桃汁甜。

这东西看起来很好吃,想不到吃下去,却是一股土腥味,让人反胃。

咖啡的味道有些苦,喝下去,嘴里却残留下一丝甜意。

5.触觉描摹

冰凉地、光腻地、香嫩地贴上来的,是她的脸。

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迷蒙的雾气,挟着寒气,丝丝渗进肌肤,无从抵御。

6.心觉描写

那天我读着这封信,心情鼓荡冲激,就像狂风猛刮下的波涛,汹涌澎湃。(黄丽贞《幸福的女人二十九岁的烦恼》)

小溪儿一跳一跳的向前飞行,流到了河,暖溶溶的流波,闪亮的银波,阳光里微酡,小溪儿笑呷呷的跳入了河,闹嚷嚷的合唱一曲新婚歌。(徐志摩《涡堤孩新婚歌》)

看到溪水“一跳一跳”,触及溪水之“暖溶溶”,听到溪水“笑呷呷”、“闹嚷嚷”,为感觉印象综合的摹写。

【辨析】

1.图示与通感

所谓图示是指在言语表达中,有些事物难以用文字表达清楚,就让符号、图形、字形、拉丁字母等直接参于言语表达,是外在的、可见的;通感是“以感觉写感觉”,在描述客观事物时把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彼此挪移转换。通感是内在的、可感的。

2.摹写与通感

摹写是对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的摹写或模写;通感是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是“以感觉写感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