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叶赛宁:蔚蓝的五月,绯红的温馨……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剑钊

蔚蓝的五月,绯红的温馨,

围墙门上的铁环不再响动,

艾蒿散发着黏涩的苦味,

稠李披着白斗篷正在安睡。

透过一个个木制的窗框,

透过一幅幅薄软的帷帘,

性情乖戾的月亮在地板上

编织出饰有花边的图案。

我们的茅舍虽小倒也干净,

我独自一人,闲得无聊……

这个黄昏生活格外可亲,

追忆往昔的友情多么美妙。

花园凋潎,象遭受一场火灾,

月亮拼尽了全身的力气,

为的是让每个人柔肠寸断,

在单词“亲爱的”面前战慄不已。

琴声悠扬,在这欢乐的五月,

唯独我沉浸于花好水静,

我愿承受生活里不尽的一切,

放弃掉任何希望和憧憬。

甘愿承受一切,——来吧,显露吧,

让痛苦和灾难全数降临……

赐你和平,停止喧哗的生活。

赐你和平,蓝幽幽的清淳。

(剑钊译)

(苏联)叶赛宁

叶赛宁在创作中是十分注意歌的绘画美的。这一点特别体现在诗人对色彩词汇的选择上,《蔚蓝的五月,绯红的温馨……》的第一节,便在短短的四行诗中写出了三种颜色,首行的对偶句中不同凡响地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对比色:宁静和谐的蓝色与躁动不安的红色。它们的同时出现形成了一股张力,较好地体现了叶赛宁复杂的情绪感受,在愉悦、恬静的心境之下隐伏着狂躁不安的因子。第四行诗中的白色则对上面两种色彩进行了补充和修饰,无论诗人是在追求和谐,还是在渴求躁动,都包含了他在沧桑人世间祈望纯洁的心愿。

诗的第二节,叶赛宁调整了视角,将它由自然景转向了室内景,描写月光透过窗帘,洒落在地板上的情景。诗人给自然物象灌注了人的情感,“月亮”得到了人格化的处理,以“性情乖戾”一词状写出抒情主体由人生无常所触发的心理体验。

诗的视角从第三节开始转向了人的内心世界。抒情主体进入了沉思,在过去的往事中品味友情的珍贵和生活的可亲,更为动人的是对一场甜蜜爱情的回忆。诗人在此极为高明地用虚写的笔法,寥寥数词便再现了一个摧肝裂肠的爱情故事:仅仅为了说出和听到“亲爱的”这一个字眼,就可以让花园象遭受一场大火似地凋潎无存,叫与世无争的月亮也拼尽浑身的力量。叶赛宁以委婉的笔触将少男少女踏入初恋之际那种微妙的心态细致入微地绘写了出来。

回忆往昔,给抒情主体增添了巨大的力量。一个人倘若拥有过这样一份“感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是绝不会惧怕生活中的任何灾难和痛苦的。于是,他决定放弃掉一切希望和憧憬,甘愿只身承当起大地上所有的苦难,只要和平能永驻人间,人们能永远享受到甘甜清淳。

至此,我们看到,抒情主体已从个人的孤独感中解脱了出来,完成了对自我塑造的过程,确立了一个高风亮节的人的形象。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