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冬景》原文解读|赏析综述|题解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冬景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题解】

《冬景》,又题《赠刘景文》。这是诗人赠给他的好友刘景文的诗。刘景文,字季孙,河南祥符人,博学能诗,最初为王安石赏识,提拔。苏轼曾把他称为“慷慨奇士”,比为汉时孔融。这首勉励他要珍惜光阴,春不常驻,要有菊花那样的傲骨,分秒必争地为事业而奋斗。

【解读】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池塘里的莲荷,茎秆干枯,叶儿衰败,已没有了那状如华盖遮雨蔽日的荷叶了。篱下的菊花虽已凋残,但留有藐视霜雪的枝条,傲立在瑟瑟寒风之中。〕

写“荷”用“尽”,即没有,全无之意,极为形象地写出了初冬莲荷的枯败景象。“已无”紧承“尽”,既“尽”便“无”,将荷花在冬日败谢的枯萎之状刻画得极为深刻动人。秋去,荷花抵不住风霜的袭击,终于销声匿迹了,剩下来的只是枯茎败叶,满目狼藉。“擎雨盖”与“荷”相扣合,言“荷”为“尽”,写“擎雨盖”为“已无”。这从双重意义上写出了莲荷的枯萎与衰败。“擎”的是接“雨”之“盖”,一个“擎”字将“雨”中荷茎的挺拔,叶兜珍珠,随风婆娑的起舞之状,写得出神入化。“已无”用得精当,特别是“已”字极有余味,它能诱人对“接天莲叶无穷碧”佳景的忆想,曾几何时,莲荷妍姿丽容都已“尽”“无”了。诗人对冬日的莲荷虽未加褒贬,但也发出了几多慨叹。

“菊残”,残,并非全无,而有所缺。上句的“荷尽”,跨越了夏秋两季,下句的“菊残”,隔秋叙冬。“菊残”,言菊花英姿勃发光照人间的鼎盛时期已过,然而鲜花虽去却风韵犹存,健枝犹在,在这冬日的严寒淫威之下,也足以显示出菊花的铮铮硬骨与坚贞品格。这个“残”字的内涵:坚强不屈,忠贞不渝。“残”与“尽”互映互衬,更见“荷”的尽绝,“菊”的顽强。特别是这个贬义色彩极为浓厚的“残”字,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却完全是一层褒扬的色彩,而使诗味更醇。“犹有”,即还有,与“已无”相比较而存在。“荷”已“尽”“无”,“菊”虽残败,健枝尚存,更显出处于逆境的倔强风姿和不畏强暴的坚强品格。形容菊枝用“傲霜”,残菊的健枝对霜雪等闲视之,可见“残菊”的精神与气质。“犹”使“傲”的色彩更为浓重,使“傲”的内含更为丰富充实。“傲霜枝”对“擎雨盖”。“擎雨盖”是对“已”过去美景的追述,“傲霜枝”是对严冬现实的藐视。这是两幅并列的画面,在意义上前者衬托后者。诗人客观地陈述着前者,赞颂着后者,描绘出了初冬的景色。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你应当记着,一年里最美好的景致,莫过于橙黄橘绿的秋末初冬季节。〕

“一年”,是对上联的承接,又是对上联的概括,把春夏秋冬四季都包括了进去。“好景”,好的景致,宜人的景色。“好景”,固然打着诗人的主观印记,但上联所写的夏去,秋尽,冬至,“荷尽”,“菊残”,都不是诗人视野和主观感觉中的“好景”。“荷”固然美,那终究是酷夏中的一枝独秀;秋菊固然妍,那终究是萧瑟秋风中的丽姿。冬季万物皆静,大地沉睡,冬景的特色是风雪与严寒。诗人只言“好景”,叫人去探索寻求,最有意味。从季节上说,万物复苏春暖花开是“好景”;从气温上说,微风轻拂,气温可人,生机勃勃是“好景”;从收获上说,金秋季节是“好景”,但“春华”才能“秋实”,这“好景”源于春。事实上,诗人笔下的“好景”提出了一个积极的观念,这是读诗的人应十分注意和探究的。“君须记”,对“一年”中的“好景”是须要念念不忘的,因为它是进取向上的重要条件。“君须记”,倾注着诗人的嘱托和殷切希望。“好景”,若不仔细揣摸便会感到平淡无奇,而漏掉了它的哲理与教益。

“最是”的“最”字,起强调突出作用。“橙黄橘绿”,是对“好景”具体形象的描写。“橙黄橘绿”这种极为美好的景象,令人感到色彩缤纷。题为《冬景》,上联写冬景细致而深刻,下联转笔写秋末冬初之景。在结构上,“一年”串联全诗,“最是”与上联的“尽”、“残”形成对比与反衬。“橙黄橘绿”,“最是”“好景”,有“金秋”之意。“橙黄橘绿”前冠以“最是”,足见景致之“好”,也足见“君须记”之嘱的深切,洋溢着诗人情感的热流。句末的“时”字与“最是”紧紧扣合,和“一年”相对。“一年”是时段,“时”是时点,“段”“点”相比较更见“时”的美好,也更见“最”字的得当。“橙黄橘绿”所表述的“好景”,展示了一个极为广阔极为美好的空间,读了令人爽心惬意。

上联的“残菊”,给人以深深的教益,做人要像菊那样坚贞不屈;下联又衷心相告友人,机不可失,时不我待,要不失时机地做不懈的努力,向人生的最高峰攀登。

【综述】

这首诗描写了秋尽冬来的美好景色,赞颂了友人的坚贞不屈的品格。

诗人非常欣赏初冬的自然景象,故命题《冬景》。作者不为“荷尽”、“菊残”而感叹,反以满腔热情赞美残菊的挺拔身姿与傲霜精神。初冬那“橙黄橘绿”的斑斓色彩,又怎能不使人受到启迪与鼓舞!诗人把冬景写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意在借物喻人,表达对友人刘景文的敬仰与勉励。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