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升的《题临安邸》与无名氏的《题壁》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林升的《题临安邸》与无名氏的《题壁》

下面一首《题壁》是南宋时一位无名诗人写的,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甚分明。

如何只说临安路?不较中原有几程。

宋代是一个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都发展得极为尖锐的时代。自从北宋建国起,一直积弱不振,危机四伏。到公元 1126 年,金兵攻破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次年,俘徽宗、钦宗北去。淮河以北的国土沦于金邦统治之下,造成南宋偏安一隅的局面。而处于这个局面下的上层统治者,竟一方面向外敌称臣纳币;一方面在临安(南宋都城,今浙江杭州)粉饰太平,沉迷歌舞。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里,诗坛上出现了不少爱国诗篇。这些诗篇要求抗击侵略、收复失地,抨击执政者的误国卖国,传达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心声,形成了南宋诗歌的重要特色。从上面介绍的这首《题壁》诗,也可以看到这一思想特色。当时,纸醉金迷的临安是官商辐辏之地。人们在去临安的途中,往往要在一个叫白塔桥的地方买一份标明沿途驿站的《朝京里程图》。这首诗的前半首是叙述这件事情;后半首就事发问,点出主题。这一问,寓意深长,当然并不是对卖地经者的指责,也不仅仅是对那些一心去临安追名逐利的旅客的讽刺,主要是对在临安苟且偷安的执政者的鞭挞,同时是对中原沦陷地区的深切怀念。这里作者所抒发的不只是个人的感触,而且是在当时历史环境下广大人民的共感,写出了有时代代表性的典型感情。这首诗之所以在当时能广泛流播人口,一直传到今天还使人感到它的吸引力,其原因主要在此。

当然,仅仅写出一定时代的人民的共感,还不一定就是一首能够打动人心弦的好诗。这首诗之所以有吸引力,还在于它在取材和构思上有独到之处。白塔桥边有人卖地经,这在当时本是一件来来往往的行人都看惯了的事情,而感觉特别敏锐的诗人,却从这样一件别人无所触动的小事上,独具只眼地发现和提出了问题。因此,这首诗尽管写的是人们的共同感情,但加上了诗人的独特感受。它既使人感到熟悉,又使人感到新鲜;既使人感到实获我心,又使人感到出乎意外。

在这首诗里,作者采取了寓大于小的手法,把一个重大的主题容纳在一个微小的事件之中;而大处着眼、小处着笔,是往往可以收到特别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的。此外,作者采取的另一手法是平奇相配,互为衬托。诗的前两句只是平铺直叙,读来平平无奇,但紧接着用发问方式陡然一转,从平地上显现奇峰,这样就在尺幅之内给人以波澜起伏之感。这些手法的运用,增加了这首诗的吸引力。

在鉴赏这首诗的同时,再读一首林升的《题临安邸》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作者同样是抨击当时执政者只图苟安一隅而置沦陷的国土于不问。诗的一开头先渲染出西湖的美丽和繁华;接着,用既含蓄又有力的表现手法透露了作者对这一歌舞升平现象的愤怒和忧虑。“几时休”,既是质问执政者到底要沉迷到什么时候,也是感叹这个现象还能维持多少时候。诗的后半首进一步对醉生梦死的统治集团和那些依附于统治集团的人们作了生动的刻画和锐利的讽刺。特别是末句,画龙点睛,言简意长,主要是斥责那帮在杭州歌舞行乐的人根本忘了汴州(即北宋东京所在地),同时还含有一个意思,是说他们这样下去,将使杭州也步汴京的后尘。这也是一首题壁诗,与前一首《题壁》诗有不少相同之处。从内容上看,都体现了宋诗的爱国精神的一面;从语言上看,都是明白如话,体现了宋诗的平易流畅的一面。

比较而言,也许读者更喜欢后一首《题临安邸》诗,事实上也是它有更大的艺术魅力。诗歌以情景交融为最美境界,要求通过形象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首诗可以说都是好诗,但后一首更高一筹之处在于:它以景寓情,情中有景,把思想性溶入形象化之中,而通过形象化的描写把当时的统治阶层在杭州只图享乐的情状显示得更加鲜明,给人的印象也更加深刻。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